秦河一下被問住了。
任何一個群體想要生活的更好,群體中的個體做出部分犧牲和讓渡是在所難免的。
比如說遵守規則,比如說有限利己。
這真要說起來就很多了,遠不止是壓製貪婪和懶惰那麼簡單。
個體如果隨心所欲,那麼群體便成叢林。
乍一聽,感覺大佛的言論,並無毛病。
這方世界確實像一處世外桃源,至少相比於外界來說是。
可細細一想,秦河卻不禁搖頭。
懶惰和貪婪是發明創造的第一動力,它不是無用的,也並不隻是負麵的。
人覺的耕地太累,於是馴服了牛,發明了犁耙。
人覺的肩扛手提太累,於是馴服了馬,發明了輪子和車。
人渴望吃飽穿暖,於是有了種植、畜牧還有紡織。
這方世界就存在這樣的問題,牛羊成群,卻沒有耕牛和犁耙,更沒有車。
外出全靠走,運輸全靠肩。
而且房屋幾乎看不到新建的,證明這裡的人口一直沒增長。
為什麼?
因為貪婪和欲望是一體的,沒有了貪婪也就沒有了欲望。
先說人怎麼來?
不是兩口子莊嚴肅穆的商量好要多大房、多少地夠養活多少個孩,然後咱們再計劃好生幾個。
而是長夜漫漫,無心睡眠,你一句死鬼,我一句娘子,然後就互相舒服了。
舒服之後,人就來了。
甚至有時候欲望比較強的時候,大家還會互相幫忙。
甭管這道德不道德。
這至少對物種的繁衍是有幫助的。
任何一個物種,如果失去了貪婪和欲望,那不需要談什麼完美,首先它的傳續就會出大問題。
再一個層麵,貪婪和欲望其實是快樂的根源。
想吃好吃的,吃到了,很快樂。
想學有所償考一個功名,成功了,很快樂。
想交流一下自己的基因,成功了,很快樂。
人在什麼時候會快樂?
就是當欲望和貪婪被滿足的時候。
雖然欲而不得會痛苦,但這是一個銅錢的兩個麵。
沒有快樂,談什麼完美?
這方世界同樣也存在這個問題。
絕大部分人生來就兩樣事,耕田、禮佛。
雖然大抵吃得飽穿得暖,卻難言幸福,更難言快樂。篳趣閣
耕者混汗如雨,刀耕火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代代如此。
和痛苦一樣,笑容在這個世界也是稀缺品,更多的隻是一種平和的麻木。
“不對嗎?”大佛問。
“不對。”秦河搖頭,辯駁道:“如果你所說的完美成立的話,那麼被圈養的豬,也可以說活在一個完美的世界,它也有吃有喝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