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科爾貝格,也就是現如今波蘭的科沃布熱格市,該地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曾經發生過數次圍城戰役,最出名的1次是1807年的科爾貝格圍城戰。
交戰雙方是拿破侖法國和普魯士,科爾貝格城在拿破侖戰爭期間的1807年3月到7月之間,曾被法國-軍隊和幾個仆從國-軍隊包圍,這座城市是普魯士人在波美拉尼亞地區的最後的堡壘。
法國人的圍城並沒有成功,隨著《提爾西特和約》的簽署,科爾貝格城才解圍。戰後,“科爾貝格的勝利”,被譽為德意誌頑強精神的體現,守城指揮官格奈森瑙少校由此飛黃騰達起來。
另1時空中,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1年,也就是1944年年初,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打算讓傳奇導演維特-哈倫製作1部關於科爾貝格市長約哈西姆-內特爾貝克自傳為藍本的英雄主義電影,把科爾貝格城塑造為德國的愛國主義和自我犧牲的象征。
這是第3帝國最後1部的大製作宣傳電影,這部戲劇化的電影表現了曆史上的1807年,普魯士最後1座沒有被法蘭西第1帝國-軍隊占領的,波美拉尼亞省的城市,科爾貝格的居民反抗拿破侖軍隊的故事。
該影片想要達到的目的,是要把曆史上普魯士人抵抗拿破侖軍隊的故事,來和現實中的第3帝國抵抗盟軍的絕望的戰鬥聯係起來。
儘管被戈培爾標榜為“所有時代中最偉大的電影”,但在德國很少有人能有機會觀看這部規模空前的電影,因為戰爭在這部花費數百萬帝國馬克的電影流傳開來之前,就已經結束了。
所以,這部電影直到2戰結束之後的50年代得以上映。而前世曾留學德國的穿越者,也有幸看到過這部充滿夢幻般的“抗法神劇”。
當然,普魯士人抵抗不僅限於科爾貝格。在1807年戰爭的瘟疫般的崩潰中,普魯士境內總還有1些可喜的現象。
比如說,布呂歇爾將軍勇敢地試圖率領他的後衛部隊,向波羅的海奮力突破,雖然終於在盧卑克,遭到優勢法軍的圍攻而失敗。
此外有但澤、格魯瓊茲,尤其是由格奈森瑙少校把守的科爾貝格等1些要塞進行了抵抗。另外,格岑伯爵對侵入西裡西亞南部,效忠拿破侖的萊茵聯邦軍隊組織了防守。
需要說明的,當時在科爾貝格組織抵抗的,是僅有少校軍銜的格奈森瑙。而在當下,格奈森瑙由於私下從魯爾大公國叛逃,而作為普軍戰俘,被囚禁在萊茵蘭地區的亞琛戰俘營。
如今,領導科爾貝格抗擊法軍的,居然是1名叛逃到普魯士的波西米亞貴族,卡爾·菲利普·施瓦岑貝格侯爵。
這個源自神聖羅馬帝國的貴族世家,其曆史可追溯至1429年的男爵領地,之後曆經數百年逐漸晉升為伯爵和親王領地。
1797年,當安德魯法國以排山倒海之勢,徹底終結了神聖羅馬帝國,成功肢解了哈布斯堡王朝,僅保留1個弱小的奧地利大公國後,以卡爾大公、施瓦岑貝格侯爵與圖古特男爵為首的少數奧地利貴族,發誓絕不願意屈服於法國人的淫威,因而拒絕接受《美泉宮和約》。決定帶著身邊的少量親隨,繼續向東,流亡到俄羅斯境內。
這些人都相信1個即將發生的事實:已經成為歐洲絕對霸主的安德魯法國,與雄踞東方的俄羅斯帝國之間必有1戰。等到了那個時候,或許就是拯救哈布斯堡王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最佳時刻。
然而,登基不久的新沙皇保羅1世,卻是讓這些哈布斯堡王朝的忠誠們失望了。
俄羅斯帝國非但沒有與法國決裂,反而因為同瑞典爭奪芬蘭的戰爭,需要來自安德魯和法國的支持。於是,聖彼得堡給了流亡者當頭1棒,轉而與法國簽署了1份被視為“準同盟的軍事協定”。
在俄國待了好幾個月,在1798年年初之際,見事已不可為,施瓦岑貝格侯爵隨即提議眾人離開聖彼得堡,前往柏林,那是新上台的普魯士威廉3世對於安德魯和法國,表現出極大的厭惡感。
對此,曾經擔當過駐俄大使的圖古特男爵,以及卡爾大公等人卻堅持留守俄羅斯。
這些與法國激戰多年的流亡者,在經過1番縝密分析後認為:
如今的普魯士已衰弱多年,其國力軍力根本不比腓特烈大帝時代,1旦匆忙選擇與法國交戰,根本就是以卵擊石,為安德魯平添1枚“普魯士征服者的勳章”。
反倒是俄羅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擁有蘇沃洛夫、卡緬斯基等,這樣1大批優秀指揮官,可以隨時武裝數十萬,甚至是上百萬的士兵。
此外,俄國士兵不僅身體健壯,性格堅韌,而且服從性強,能夠承受很大的傷亡卻不崩潰。這在7年戰爭中就有充分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