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對視,相顧無言。
半響後,這喬閶借口要去往畫齋,先行離開了。
待他走後,喬老爺與喬夫人便急忙對韓湘子問道:
“韓道長,犬子如何?”
“的確是有些邪乎,他七魄之中,英魄受損,命魂內還多了一道其他人的魂念。”
韓湘子一臉凝重道。
見韓湘子說的雲裡霧裡,又涉及魂魄,那喬老爺與喬夫人聽完,不由得一臉焦慮,心急如焚:
“韓道長,您說的這些,與犬子性命可有妨害?”
“並沒有妨害。”
韓湘子搖了搖頭。
得知喬閶無性命之憂,喬老爺與喬夫人這才放下心來。
“但長此以往下去,令郎這情形一旦加重,恐怕壽命會衰減,漸漸淪為他人木偶。”
韓湘子忽得語氣加重了許多。
“那該怎麼辦?”
喬老爺顫抖著身子問道。
“隻需找出那縷魂念來自何人,令郎就可恢複過來。”
韓道長沉吟道。
“那就請韓道長快快找出幕後行凶之人。”
喬夫人一臉懇求之色。
“二位放心,貧道自有分寸。”
見狀,韓湘子忙出聲寬慰道。
如今,當務之急是找出那縷魂念的原身來。
可韓湘子連禾音在哪裡都不知道,想尋到她,實在是困難。
不過那福德爺既然說了禾音,沒有離開黛州,那她一定還在城裡。
一念及此,韓湘子隻得再次離開喬府,四處搜尋起來。
然而,他接連在城裡苦尋了數日,還是一無所獲。
那禾音,似乎並沒有用借花還魂一術來藏身。
一番搜查無果,韓湘子隻能先放棄找尋禾音了。
是夜,韓湘子回到屋裡後,思坐在一旁。
他開始細細盤算禾音一事的來龍去脈,想從中揣摩些端倪來。
同一時間。
這幾日,他也讓喬珅留下他家少爺的行蹤。
隻可惜,這喬閶似乎很能耐得住性子,一切如常。
每日大部分時間,都待在畫齋裡。
“二少爺的畫作真是越來越厲害了!”
“今日求畫之人,有個是景玄先生的徒弟,說少爺畫作快趕上那景玄先生了。”
“那可不,誰讓咱喬府先祖可出了一位祖師爺級的畫師!”
“……”
韓湘子在屋裡思索之際,他忽得聽到路過的仆人們的談論聲。
思慮間,他腦海之中忽得金光一閃,想起一個人來。
那人,就是喬家先祖喬兆昔!
這喬閶的反常之處,就在於這裡。
他畫作水平大增,直追當代大師。
且每日一畫,據說這是喬家先祖的習慣。
一想到這喬兆昔,他那幅《南磯雨後圖》便不可忽略了。
不知為何,一想到那《南磯雨後圖》,韓湘子就憶起了那畫中的仙子來。
“當年,那喬兆昔遊南磯山,他們見到的那位仙子到底是什麼人?”
“真的是過路的仙家,還是妖魔所化?”
韓湘子心中猜測不斷。
要弄懂這個問題,實在是太難了。
此事距今已快兩百年來。
喬兆昔已然逝去,當年見證之人也不複存在,實在是難以考究。
為了弄清真假虛實,韓湘子隻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去問本方土地以及城隍了。
想到這裡。
韓湘子當即消失在屋裡。
再次現身時,已到了土地廟中。
如今,已是深夜。
廟祝睡下,無人拜祭。
韓湘子望著那廟內的神像,索性直接言道:
“福德爺,貧道又來叨擾了。”
話落不久。
那神像之上,便燃起一抹金光來,
那金光越來越亮,最終化作一皓首蒼顏,紅光滿麵老者。
“見過福德爺。”
見土地公公真身顯化,韓湘子不敢怠慢,立馬行禮起來。
“小道長,不必拘禮。”
“深夜來訪,相必是遇到要緊之事了。”
土地公公手持拐杖,和藹笑道。
“是遇到了一樁麻煩事,想請教福德爺。”
“貧道想知道,福德爺任此方土地多久了?”
韓湘子點了點頭,開口問道。
“已有三百春秋了。”
土地公公脫口而出道。
三百春秋,那就是三百歲了。
聽到這裡,韓湘子鬆了一口氣。
心知自己是問對人了。
當下,他便直言道:
“那福德爺,可知如今喬家先祖喬兆昔?”
“自然知道,這喬兆昔是位丹青大家,他死後並沒有轉世投胎,而是在薊州城隍那裡,做了一判官。”
土地公公道。
“那當年,這喬兆昔遊南磯山遇雨,究竟有沒有遇到過仙人?”
韓湘子又問道,他迫切想了解當年此事的真假。
“仙人?!”
土地公公一愣。
隨後搖了搖頭:
“這黛州除卻城隍以及我這個土地外,哪有什麼仙人?”
“那為何民間說喬兆昔在畫完他那《南磯雨後圖》之後,說山上生有祥雲,外加仙子臨塵?這又如何解釋?”
韓湘子不解起來,他滿心困惑。
對此,土地公公卻解釋道:
“此事我也聽說了。”
“但遠沒有那般玄奇,小道長,你有所不知,這南磯山多年之前,有位桃妖得了道,修成了半仙之身。”
“當初,我和此地城隍滿心歡喜,以為她可再進一步,修成仙真,但造化弄人,一連過去一百餘年,卻依舊未能成仙。”
韓湘子聞言,大膽猜測道。
“那桃妖現在在哪裡?還在南磯山嗎?”
“當年喬兆昔看到的仙子,會不會是這個桃妖?”
“這……”
土地公公遲疑了下,隨即蹙起眉來:
“那喬兆昔所見之人,是不是那桃妖,老頭子並不敢保證。”
“但桃妖,她早已離開南磯山多時,無人知道她去了哪裡。”
“或許去尋其他成仙機緣去了。”
聽到這裡,韓湘子心緒紛雜。
他沒想到,那喬兆昔當年所見的女子果真不是仙子,多半會是那桃妖。
可惜的是,桃妖也失蹤了。
因何出走南磯山,連土地公公也不知道。
線索到了這裡,又斷了。
……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