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熱鬨的清晨
因為要去野炊,蘇杭一大早就和父親一起到機械路上的露天市場買菜,順帶買了幾份今天的報紙。
然後就見到了《青旭》的‘致歉聲明’。
依舊是《中原日報》的顯眼版麵,聲明中態度誠懇地表示《青旭》編輯部沒想到這一期雜誌會如此受歡迎,也低估了廣大讀者對‘參商’的喜愛,準備不足,導致本月雜誌上市當天就宣告售罄。
對此,《青旭》已經在緊急加印,雜誌明天就將重新上架,歡迎購買。
對於這份再次提到兒子的聲明,蘇全民隻是高興,蘇杭當然能看出其中更多門道。
就覺得……
老鐘你還當什麼出版社社長,完全可以去賣手機啊!
回到家。
父子倆剛進門,何芬就從廚房迎出來,一邊接過兒子手裡的東西,一邊朝樓上示意了下,再轉向堂屋:“小杭,剛有個你的電話,商都那邊,那個鐘長林打來的。”
還真是想誰就誰。
蘇杭沒理樓上,那個更容易想,剛走進堂屋,鈴聲就再次響起。
電話在堂屋東側兩個單人沙發中間的茶幾上,蘇杭走過去坐下,接聽,剛和對麵的鐘長林招呼一句,噠噠噠的腳步聲傳來,緊跟著一個隻穿了淡粉薄裙的女子就撲到他懷裡,香香的,暖暖的,這麼一身都不見秋日清晨的寒涼,顯然是剛從自己被窩裡跑出來。
蘇杭對鐘長林說了句稍等,捂著話筒看向和自己擠一張單人沙發的姑娘:“穿這麼少,不冷嗎?”
洪綾朝少年懷裡縮了縮,汪著眸子,點頭:“冷~~~”
蘇杭:“……”
隻能道:“去,回你家先把衣服穿上。”
“我喜歡穿裙子。”洪綾撒嬌,還伸手摟住少年脖子:“小杭,你抱抱我就不冷了。”
蘇杭沒好氣:“我打你一頓怎麼樣?”
“好呀好呀。”
突然發現道理講不通,或許也打不通,蘇杭繃起臉,加重語氣:“我和人打電話呢,正經事。”
男孩氣勢改變,再見他手裡電話,洪綾頓時收斂了沒正行,小表情卻越發可憐兮兮,幽怨地瞄了某人一眼,起身,又噠噠噠地跑了出去,卻沒回自己家,重新拐去了樓上。
蘇杭一時沒空理會,再次把話筒放在耳邊。
鐘長林明顯聽到什麼,卻隻是調侃一句,就迫不及待轉向正題,問蘇杭看沒看今天的《中原日報》。
蘇杭想說沒看到,但這麼說,那邊肯定會很耐心地給自己講一遍,更浪費時間,隻能點頭:“看到了。”
鐘長林聲音從電話裡傳出:“小杭,感覺怎麼樣,這麼早打電話,就是想要你提提意見。”
“鐘伯伯,我就覺得,錯過了周末啊,挺可惜的。”
“這我也想到了,可你說的‘饑餓營銷’,不餓兩天,哪有效果?”
蘇杭甩鍋:“鐘伯伯,我一個小孩子,你可不能太聽我的。”
“哪能不聽,昨天不都和你說了,這兩天的追訂……嘖嘖,破5萬了,”鐘長林在電話另一邊說起,還是難掩興奮:“這麼好的局麵,我才這麼戰戰兢兢,也是怕弄不好,才要給你小子打電話。”
蘇杭聽到某些數字,卻一點不驚訝。
《青旭》的起點太低,本就因為《林清和許白》醞釀了一個月,再加上最近媒體上的熱鬨,新一期雜誌銷量沒有爆發才是怪事。
想想道:“鐘伯伯,隻是一個開始而已,你就想想《讀者》和《故事會》,它們的月銷量是多少。”
鐘長林不用想就明顯吸氣:“這哪能比?”
《讀者》和《故事會》,當前月銷量平均都在400萬左右,絕對的行業巨無霸。
比起來……
嗯。
確實,《青旭》暫時沒有可比性。
蘇杭接著道:“鐘伯伯,《青旭》雖然不夠通俗,但隻要按照我最初提供的‘青春文學’設想去發展,月銷量達到100萬並不是問題。”
蘇杭為《青旭》構思的發展路線,一定程度上參照了曾經的《萌芽》。
九十年代中期,《萌芽》也一度衰落,月銷量隻剩下1萬本左右,這本雜誌的轉折是曾經1998年開啟的‘新概念作文大賽’。
隨後,到了2004年,短短五六年時間,《萌芽》的銷量就從當初的1萬本左右衝到了50萬大關。
作為一個後來者,蘇杭覺得,‘新概念’賽事雖然熱鬨,也帶來了《萌芽》銷量的增長,但真正讓雜誌騰飛的,卻是因為韓寒、小四等一批青春文學作家的崛起。
再直白一些,因為一個字:
‘錢’!
‘新概念作文大賽’帶來的加分和保送等福利固然亮眼,但絕對沒有一個少年憑借一本小說就輕鬆賺到100萬那麼誘人。
這也是蘇杭當初為何會提議博藝炒作自己的‘十萬預付’。
十萬雖然比不了100萬,但1995年的現在,足夠在中原省會全款買一套房子的一筆錢,也已經非常吸引眼球。
更何況,支付對象還隻是一個16歲的少年。
總之,炒作‘十萬預付’,算是拋卻邊角,直入要害。
蘇杭說出100萬的銷量數字,另一邊的鐘長林再次吸氣:“100萬,不敢想啊。”
蘇杭笑道:“那就先做事,成不成看天。”
曾經《萌芽》的50萬銷量,在蘇杭看來,絕對不是極限。
因為《萌芽》簡直是典型的‘牆裡開花牆外香,為他人作嫁衣裳’,通過‘新概念作文大賽’培養了一大批青春文學作家,結果……基本都跑了。
還成了競爭對手。
比如小四,主辦了《最小說》,同樣的青春文學,銷量也達到50萬級彆。
還有韓寒。
玩票一樣的《獨唱團》,開賣首日,銷量就衝到誇張的10萬本。即使是炒作的結果,這一數字也足夠驚人。
《萌芽》為什麼沒能抓住機會更進一步,蘇杭無法深究,但他相信,《青旭》隻要走對方向,想要實現曾經《萌芽》沒能達成的百萬銷量目標,難度不大。
至於原因,關鍵就在於,大環境很好。
曾經的《萌芽》在新世紀之後才開始崛起,因為各種新媒體的衝擊,紙媒當時已經開始走下坡路。
1995年的現在,政策寬鬆,市場開放,公眾的娛樂手段又遠沒有十幾年後那麼豐富多彩,因此是紙媒依舊可以大展拳腳的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