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著寂靜的如同墓地一般的現場。
看著麵前包括小麥、老湯在內,眾人臉上一道道錯愕的表情。
徐雲的心中頓時浮現出了一股酣暢淋漓的痛快感。
終於揭秘了,過去這些日子可憋死他了......
在過去這段時間裡,他對這套設備進行了最高最高規格的保密。
除了艾維琳之外。
沒有任何人見過這套設備的完全體。
例如廠房方麵進行的是分散加工,每個小組單獨完成各自的生產內容,並不知道組合後的成品模樣。
這個模式和徐雲囑托艾維琳生產的兩件小東西有些類似,隻是那兩個小東西的分散度要更高一些罷了。
而在組裝方麵。
徐雲同樣安排的是分段組裝:
連夜安排人手分開組裝,完畢後立刻覆蓋上遮擋布,即便是老湯這個格物社社長也沒見過它的原貌。
而現如今這些‘觀眾’們驚愕的表情,則說明了一件事:
徐雲事先所做的這些保密安排,全都是值得的!
當然了。
現場這些人的驚訝,其實也在徐雲的預料之中。
畢竟縱觀過去所有副本。
無論是小牛的1665,還是老蘇的1100。
甚至算上小麥這個1850副本的前半部分,他都沒有拿出過如此驚世駭俗的東西。
甚至他敢拍著胸脯打包票:
在所有已知的穿越者中。
除了那種可以直接通過xx係統具現的掛壁,否則能在1850年自製出粒子加速器的決然不超過五指之數。
沒錯。
徐雲此番拿出的壓軸設備,正是一台——
粒子加速器!
括弧,究極究極乞丐版。
此前曾經介紹過,徐雲今天準備做的第三個實驗就是電子的雙縫乾涉實驗。
其中由於當初電磁波校驗時他埋下的伏筆——也就是誤導性的提出了電磁波是一種光,因此光子也被徐雲順利的替代成了電子。
畢竟單個光子太難搞出來了。
像後世大部分實驗室使用的‘單光子’,實際上都隻是能量光子,一般通過hbt實驗或者g2檢測。
因為能量是一份一份的,能製造出最小能量的頻率倍數,理論上生產出的就是單光子。
比如說你有一袋子相同的第三套一元硬幣,每枚硬幣重6.1g。
那麼分揀的時候隻要看電子秤的示數,出現了6.1就代表分揀出了一元硬幣,整個過程不會靠手去“摸”硬幣。
也就是靠著數值而非現象來生產光子。
真正的單光子生產起來非常非常複雜,比如衰減激光脈衝啊、自發四波混頻啊、或者人造原子輻射單光子等等。
這些技術即便是徐雲他也搞不出來——或者說很難在幾個月內搞出來。
而能量光子呢?
這個概念在1850年顯然沒法服眾。
因此徐雲最終思索再三,還是決定用電子替代光子。
可電子也有個問題啊:
電子雖然容易產生,但發射起來卻並不容易。
目前徐雲能做到的電子發射手段隻有一個,那就是發射陰極射線。
可陰極射線在發射的時候有個致命缺陷——它產生的束團都很長。
有點能散後,縱向發射度就很拉跨了。
因此擺在徐雲麵前的改良方法隻有三種。
一是場致發射。
二是搞個半導體光陰極,裡麵加上碲化物,銻化物和iiiv化合物幾種東西。
然後再弄出個超時代的精細光柵差不多才能搞定。
三就是自己搞個多重組合環節,篩選出平流電子。
這也是為啥在後世,你很難看到電子雙縫乾涉實驗視頻的原因——不信你上網搜一搜,幾乎看到的都是演示動畫或者一兩張圖片。
演示動畫和教科書裡一般隻會截取成像屏的部分,發射源看起來就是個電子槍在biubiubiu,實驗麵積可能還沒個公共廁所大。
但實際上這個實驗要做起來,必須要用到加速器、甚至其他一些需要高度保密的儀器。
當然了。
這倒不能說是疏忽或者類似百度百科那樣的錯漏bug。
主要是對於高中學生而言,生成平流電子的環節深奧而又沒必要,屬於進階的專業知識。
所以自然就被化簡了。
而在1850年這個時代。
第二種可能性直接排除,第一種難度略微低一些,但作為壓軸戲碼未免有些降檔。
所以‘無奈’之下......
徐雲隻能選擇第三種方案。
也就是手搓一台加速器。
上輩子的徐雲沒有考上科大的少年班,隻是以一個正常分數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科大學生。
所讀專業則是近代物理係的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從這個專業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和微觀世界經常打交道的學科。
像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atas與aice實驗、海對麵布魯克海汶國家實驗室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上的star實驗、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dape...也就是悟空號的實驗這些——
徐雲通通都沒參加過。
咳咳.......
不過徐雲倒是參與過bee實驗、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的取數,燕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ii的實驗等等.....
現在霓虹那台叫做superkekb的非對稱正負電子對撞機前身kekb,徐雲還曾經親自上手過。
普普通通吧.jpg。
可惜那時候超級陶粲裝置和cepc的概念都沒提出來,不然他估摸著還能混點兒buff。
上輩子徐雲和大大小小的加速器或者類加速器打了七八年的交道,自然也了解怎麼樣可以組裝出一台究極廉價乞丐版的粒子加速器。
不過考慮到咱們這是一本邏輯流小說,這裡先補充幾個信息:
人類曆史上曆史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出現於1930年,能量為1ev。
並且製造它的工藝實際上大約是1900年的水準。
而早先提及過。
眼下這個副本的由於小牛的緣故,工業...尤其是在光學儀器上的製造水準,同樣接近了1900年。
比如彙率換算就是按1900年來計算的。
也就是說在儀器方麵兩個時代相差其實不算很遠,關鍵還是在於知識理論體係的差異。
而這恰恰是徐雲這個穿越者的優勢項。
其次。
與徐雲當初在1100副本中搞出來的發動機一樣。
這台乞丐版加速器的核心邏輯原理依舊是隻要應付少數次實驗,也就是今晚鼓搗完差不多就能報廢的意思。
不需要考慮長期穩定性。
很多環節就鬆了不知道多少倍了。
後世甚至有人專門賣自製加速器的畢業設計,大概五千塊錢左右吧。
自製過加速器、或者上輩子是加速器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加速器這玩意兒設計起來主要有幾個難點要考慮:
1.要做哪種加速器?直線or回旋?
2.想用哪種帶電粒子?
3.如何聚攏粒子束?
4.能用多大的電壓加速?
5.如何探測加速後的粒子?
6.如何降低粒子在空氣中的能損?
這六個問題中,第一環節顯然是最簡單的。
因為徐雲隻需要生產平流電子,這是最簡單的微粒之一,量級低的可怕。
所以直線或者回旋甚至複合在一起都無所謂。
例如徐雲設計出的這台乞丐版加速器外觀就是個複合型,其中一側是一個直徑一米五左右、高度約半潘多拉的圓形鐵盒。
鐵盒的外側則連接著一條一百米長的通道,末端放著乾涉成像板。
大概就是這樣:
o→i,那個i就是成像板。
這款加速器的原理非常簡單:
利用電磁感應產生的渦旋電場進行磁通量加速,大致有些類似奧運會裡的鉛球,轉著到合適的位置就把球丟出去。
轉的圈數越多。
‘鉛球’被賦予的動能就越大。
接著最容易的則是2、4、5、6這四個問題。
後世的diy流程一般是這樣的:
自己氪金上網去買個電離傳感煙霧報警器——裡頭有镅241,這是一種非常安全的粒子源。os圖像傳感器作為探測器,以及一口高壓鍋和真空泵,就能把這些環節給搞定。
全套成本大概8000左右吧。
而徐雲這次嘛.......
那就要更簡單許多了。
他需要加速的是電子,探測器自然是感應屏——如今真空管已經被徐雲搞了出來,感應屏便也不再是個問題了。
電壓則由劍橋大學負責,反正魯姆科夫線圈的電壓肯定是足夠的。
至於降低能損......
“如各位所見,這台加速器的內壁結構,我將其稱為束流管內壁。”
乞丐版加速器邊上。
徐雲先是敲了敲它銀色的鋁質外殼,發出了咚咚咚的聲音。
又從側麵打開了一個小口,露出了內部的情景:
“束管主要是用來保證內部的高真空,所以束管材料的選擇上需要低出氣率,並且相對磁導率接近於1。”
“這個概念類似於真空管,法拉第教授您應該對此並不陌生。”
從座位上趕到加速器邊上的法拉第湊上前看了幾眼,輕輕點了點頭。
原本時間線中的磁導率要在1885年才會被提出,但如今這個副本在小牛的影響下,磁導率也提前誕生了出來。見295章)
因此如今徐雲這麼一解釋,法拉第倒也跟上了他的思路。
接著徐雲地麵上的一口箱子裡取出了幾件東西,赫然是當初拜托艾維琳打造的鈹管等物:
“這是鈹管,它能起到封真空的作用,同時還能保證玩意電子在撞擊到內壁後產生非必要的影響——不過各位小心一點,鈹管劇毒又致癌,我們隻能把它裝在玻璃裡觀察,不能上手......”
“這個則是含有摻鋅鐵氧體的空芯螺線管,可以形成多孔結構,由於構建出一個臨時儲存環.......”
“右邊這個是純鉬的錐形體,可以在電子數量增加後放緩增速.......”
解釋的同時。
徐雲還取出了一張早就準備好的示意圖,通過圖示進行更直觀的科普。
法拉第認真聽完徐雲的介紹,接過示意圖看了好一會兒。
沉默片刻,又看著麵前這條百米長龍,對問道:
“羅峰同學,這台加...加速器一秒鐘可以發射多少電子?”
徐雲想了想,說道:
“大概一千個左右吧。”
他的設計方案參考的是此前提及過的、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物理係研究團隊在2011年搞出來的方案。
也就是doi.10.108813672630153033018。
這個方案首先讓兩把陰極射線槍互相發射,通過一處預先設置的電極後電子會偏轉。
然後經過控製極篩選,其次在預置的鋅板上發生——
光電效應。憋死我了,光電效應的全部材料就是為這一章準備的)
在光電效應光中,原子會一個光子並產生一個自由電子,控製好數量就能統計出總數。
這個能級1850年的科學界不了解,但在後世隨便一個大物學生都能算出來。
假設有一群粒子並且這群粒子之間相互充分交換動能,達到平衡態。
那麼這些粒子的動能就會滿足玻爾茲曼分布。
也就是ek=32kt,其中t是溫度。
計算好動能後,一切就很簡單了。
隻要再裝一個金屬環然後加上負電壓,由於電子也帶負電,所以調節這個電極上的電壓就可以讓電子減速,篩除一些偏轉方向錯誤的電子。
有些電子動能不夠,乾脆就掉頭回去了。
這些電子被存儲到含有摻鋅鐵氧體的空芯螺線管中,經過再次偏轉就能再次成為可以發射的電子。
經過這樣一篩選,便可以做到階段性的多電子射出。
有手就行.jpg。
當然了。
由於精度問題,徐雲肯定沒法保證每次都隻有一個電子被發射出來。
但平均每毫秒一個電子的速度通過加速器還是不難的,也就是徐雲所說的一秒鐘有1000個符合要求的電子打在顯像板上。
視線再回歸原處。
法拉第摸著加速器的外殼,手指頭有節奏的在上頭敲擊著。
不知為何,他對於這種通體銀色的光滑鋁製外表莫名的有些喜愛。
過了一會兒,法拉第忽然又想到了什麼,手指一停,繼續對徐雲問道:
“羅峰同學,你說的原理我差不多搞懂了,不過有一點我還是沒想明白.......”
“你所說的設計似乎隻能篩選出方向、速度一樣的電子,但你怎麼才能把它們聚攏到一起呢?”
徐雲頓時一愣。
回過神後,心中再次浮現出一絲感歎。
不愧是專業大佬啊.......
看到這裡頭還沒暈的同學應該還記得。
在上麵提出的六點中,還有一個環節沒有給出答案。
也就是第三點:
如何聚攏粒子束。
畢竟有了粒子源後,還需要考慮到束流聚焦的問題嘛。
不聚焦的話,恐怕要很久很久才會有實驗結果產出。
看著一臉好奇的法拉第,徐雲再次從儲物箱裡掏了掏,取出了一塊銀白色的金屬塊:
“法拉第教授,靠著這個就行。”
徐雲拿出的金屬塊不同於密封的鈹管,說明它可以被上手。
於是法拉第便很信任的從徐雲手中接過金屬塊,仔細的打量了起來。
這個金屬塊看上去方方正正的,大概有手掌大小,不過入手後的感覺卻有些......
柔軟?
法拉第嘗試性的用大拇指在金屬塊上捏了捏,輕輕的咦了一聲:
“嗯?這是......”
隻見他在衣兜裡掏了掏,取出了一枚隨身攜帶的小鐵片,輕輕放到了金屬塊下方三厘米的位置上。
很快。
啪——
鐵片迅速的吸附到了金屬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