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他走上前,伸手覆蓋到了投影上。
【重力梯度儀】:
【以熱場為原理的超靈敏重力梯度儀,感知精度為1016s??,可進行完全各項同性的變化,生產難度較高】
【圖紙.jpg】
“........”
鬆開手後。
徐雲的表情隱約有些微妙。
在看到這個玩意兒的時候他還以為是高達發動機呢,結果沒想到居然會是.......
重力梯度儀?
在2022年。
你在大街上隨便找十個年輕人,問他們現在有什麼設備中國位列禁運名單,最少有七個人會和你說是光刻機。
但鮮少有人知道。
在另一個比較小的冷門領域,同樣有個壁壘級的禁運設備存在,它的禁運程度甚至還超過了光刻機。
沒錯。
就是重力梯度儀。
所謂重力梯度儀,是一種測定重力場垂直梯度的儀器。
它的工作原理很簡單:
地球表麵上正常重力垂直梯度會隨緯度和高度的變化而有微小的變化,另外地形的起伏也會引起梯度發生很大的變化,
因此隻要測量出相關梯度,就能獲得很多的地形數據。
注意。s2的那個數值。
而是指每個物體在地麵不同位置上會產生的重力梯度值。
所以這玩意兒一開始的時候呢,隻是被用於山區勘測,找找露天資源統計統計植被覆蓋率啥的。
可隨著科技的發展,重力梯度儀就越來越顯示出它的特殊性了。
因為當精度達到某個級彆後。
它不但可以測量地質結構、為研究地震提供資料,同時還能探查出地底的礦物資源。
再然後。
它便被擴展到了軍事領域。
以咱們本土為例。
大家都知道,咱們國家版圖廣袤,海岸線相當漫長,海域麵積自然也寬闊無比。
因此一直以來呢。
有些賊人就會經常投放一些探測器到咱們的海裡頭,去偷偷摸摸的采集各種信息。
有些是漂浮探測器,偶爾會被漁民同誌們捕撈到換成獎金。
有些則是潛入式探測器,周期性的在海底巡邏。
這種情況找起來就不太好辦了。
比如去年的八月份。
當時第七艦隊的“塔爾薩”號瀕海戰鬥艦、“基德”號驅逐艦以及來自第七艦隊司令部機動排爆第5小隊,組成了水麵行動群。
它們在熱點海域進行了水麵作戰、水雷對抗、反潛作戰等作戰行動演練。
從太平洋艦隊公布的演練現場畫麵可以看到。
海對麵出動了艦載直升機,向海裡投放和回收了這些“神秘裝備”。
而這些裝備最終被證實是一批無人潛航器,名為“劍魚”。
主要功能是對潛艇進行搜索、識彆和跟蹤,再通過內部天線將獲取的目標潛艇信息傳送給反潛飛機。
在咱們周圍的海域中,這種潛航器數量難以清點。
但如果有了高精度的重力梯度儀,那麼隻要把它發射上天空,就可以做到高效率高精度的探測器搜索。
當年老鷹打老薩的時候就裝備了梯度儀,什麼導彈基地啊雷達陣列啊直接就被顯示到了飛機上。
目前精度最高、並且被用在實戰的重力梯度儀出現在13年前。
2009年3月27日。
歐空局發射了一枚goce衛星,上頭便裝備了一架迄今為止精度最高的重力梯度儀。
它的感知精度在&ns??,也就是一萬億分之一的重力加速度精度。
這啥概念呢?
大致就是如果把它放在一艘萬噸巨輪上頭,它可以感受到一片雪花落到船上時產生的加速度。
同時在3分鐘內,它對相同物體加速度計距離的測量誤差平均值不超過1埃格斯特朗——埃格斯特朗是用來衡量原子半徑的單位,1埃格斯特朗是0.1納米。
這台機器隻要掛在南海上空,水深在2000米以上的探測器分分鐘就能給你鎖定出來。
所以一直以來。
重力梯度儀都屬於絕對禁運的設備,禁運程度甚至超過了光刻機。
這句話真不是誇張。
早先曾經介紹過。
光刻機這玩意兒雖然禁運,但並不是完全沒辦法買到它。
目前國內大部分購買光刻機的方式是這樣的:ec合作,由iec先從as應用材料買設備,用完5年後符合了瓦森納協議要求,便再轉賣給國內企業。
也就是說如果你要買,現在可以買到一台2017年的光刻機。
這也是為啥中芯國際那台光刻機會被扣住的原因——它是在2018年定製的。
可重力梯度儀呢?
彆說2017年了。
1997年的重力梯度儀你都買不到。
目前國內所有的重力梯度儀都是自產自研出來的,其中有著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
比如黃大年教授,一位立下過驚天功勞的國之棟梁。
1992年的時候,黃大年教授獲得了全國30個公派出國名額中的一個。
在“中英友好獎學金項目”的全額資助下,他被送往了英國利茲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4年後。
他以第一名的好成績從英國利茲大學畢業,獲得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
後來因為工作需要,他加入了英國國籍——根據後來某退休部委領導的采訪可以確定,黃教授的‘退國籍’是經過組織批準允許的,因為當時的水下隱伏目標不允許華夏人進組。
2009年底,黃教授回國。
後來他擔任了華夏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第九分項“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的首席科學家,成功研究出地麵電磁探測係統、固定翼無人機航磁探測係統、地殼1號萬米超聲鑽探裝備等多個尖端技術裝備。
09年的時候。
華夏的重力梯度儀精度處在第四梯隊,泰國掌握的技術都比咱們先進。
而2017年華夏的重力梯度儀,已經趕到了第一梯隊的中遊。
現如今咱們航母上頭的重力梯度儀,幾乎全都是黃教授當時領隊立下的項目。
奈何可惜的是......
天妒英才。
2016年11月29日淩晨,黃大年教授暈倒在出差途中。
回到長春,單位強製安排他做了檢查,可還沒出結果,他又跑去燕京出差。
等他再次從燕京回到長春,便接到了一張住院通知:
膽管癌。
2017年1月8日,黃大年教授救治無效去世。
享年58歲。
在那之後。
華夏的重力梯度儀便幾乎停滯不前,沒多少成果產出,在最近五年又被拉了一個身位。
當然了。
既然提到了黃大年教授,這裡就順便辟個謠。
網上經常有一些涉及黃教授的文章會提到這麼一回事:
2010年,正是因為黃教授的出手,海對麵組織的‘金色眼鏡蛇’演習才會後退100海裡。
而實際上呢。
黃教授在2009年才回到的華夏,那時候還處於很多人的質疑中呢,壓根就沒參與這麼回事......
有些人的貢獻已經足夠了,沒必要為了博眼球而再去進行誇大,這是對人物本身的不尊重。
話題再回歸原處。
眼下華夏的重力梯度儀正處於停滯狀態,而自己得到了這麼一台重力梯度儀.......
想到這裡。
徐雲在感慨的同時,眼中不禁露出了一道思色。
這個獎勵毫無疑問是個好東西。s??的感知精度,絕對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
但問題是.......
這麼個軍用設備,要怎麼才能合乎邏輯的拿出去呢?
要知道。
這玩意和華盾生科目前的畫風截然不同,找不到哪怕一絲一毫的重合點。r技術啦、凝血明膠啦,算力模組啦,都是符合華盾生科現有或者未來的發展方向的——大不了等上一年半載罷了。
還有此前的吡蟲啉和微粒軌道,也可以用靈光一現來解釋。
可重力梯度儀卻不一樣。
這玩意兒即便你等個兩年三年,也很難解釋清楚它的來路。
靈光一現的說法就更彆提了,即便是宋徽宗那智商都不會信。
“那該怎麼辦呢.......”
徐雲皺著眉頭思索了好幾分鐘,依舊毫無頭緒。
於是他隻能暫時把這個念頭拋到腦後,繼續將注意力放到了麵前的光球上。
14個光球,如今隻剩下了......
四個。
看著這四個光球,徐雲一邊從左往右點數,一邊哼起了一首歌:
“我們阿森納,是不可戰勝的~~”
他前後這樣哼了兩遍,手指最終停到了從左往右的第二個光球上。
啵~
光球緩緩破碎。
片刻過後。
一塊大概普通平板大小、通體黑色的金屬板浮現在了徐雲麵前。
徐雲伸手一握,發現金屬板的材質很輕盈。
與此同時。
相關的解釋再次出現在了他麵前。
【小型生物電池】:
【一種特殊的新型電池,依靠內部細菌發電,乾燥環境下細菌會處於休眠狀態,加入葡萄糖液後會被喚醒並且進行呼吸作用,過程中釋放電子與質子,電池的硝酸銀陰極就會補捉這些電子產生電流,可用於簡易小型發電】
【圖示.jpg】
“.......小型生物電池?”
徐雲用手指輕輕敲了敲這塊金屬板外科,嘴中輕輕的嘖了一聲。
原先他以為這次最快能夠投產的獎勵應該是止血明膠,但如今看來似乎定義下的有些早。
微生物發電。
這是一個2022年很常見的科學概念。
這項技術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國植物學家馬克·皮特發現了一個情況:
有幾種細菌的培養液能夠產生電流,於是他以鉑作電極,放進大腸杆菌或普通酵母菌的培養液裡,第一個細菌電池就這樣在他手中“出生”了。
接著到了1984年。
一種能在外太空使用的微生物電池在海對麵誕生,其燃料為活細菌以及宇航員的尿液。
因此一直以來,微生物電池都被視作一種很有前景的未來能源,比如說給汽車提供動力等等。
但截至到2022年。
微生物電池依舊是個偏理論的技術,即便是實驗室的最高功率也才0.66毫瓦平方厘米。
因為它的難點實在是太多了。
例如微生物燃料電池和普通電池一樣,由生物陽極與化學陰極構成。
由於這兩部分目前都存在比較大的問題,導致整個電池的功率密度、電流密度,較比較成熟的燃料電池體係差距懸殊。
不用工程菌的話。fc雙室電池——鐵氰化鉀陰極,碳布電極,130雙室,產生的電勢能有500v都是非常優秀的的結果了。
而一個普通的南孚7號電池則是......
1.5v。
所以這麼低的電壓產業化起來非常困難,頂多用來做汙水處理。
但在汙水處理這塊,厭氧發酵產甲烷的工藝卻已經相當成熟,效率比微生物燃料電池高多了。
所以說句實話。
想要將微生物電池突破到可以作為常規動力的層次,難度恐怕不比r技術小多少。
但另一方麵。
如果眼界不放那麼高,隻是像光環顯示的這樣,把這項技術生產出一個小型便攜電池,給手機、筆記本、剃須刀、震動棒之類的小型設備充充電.......
那麼它的難度就無疑要小很多了。
雖然發電菌種的選擇、還是保存室的製備,亦或是捕捉電子的效率都是待解決的問題。
但這些並不是無跡可尋。
例如發電菌種。
目前在這方麵使用的大多都是奧奈達湖杆菌或者哈夫尼希瓦氏菌,理論上隻要慢慢去按照條件實驗篩查就行了。
反正做這事兒的是裘生又不是他,累點也無所謂,咳咳......
外加有光環獎勵提供的部分關鍵節點協作,這項技術徐雲有信心在短時間內完成突破。
而微生物發電恰好也符合化盾生科的研究方向,突破後甚至可以不需要冷卻期就無縫上線。
某種意義上來說。
這個金屬板,應該是徐雲迄今為止得到的最符合量產條件的設備。
看來光環是真覺得自己是個窮逼了.......
隨後徐雲將金屬板收起,臉上逐漸變得鄭重了起來。
如今在他麵前,隻剩下了三個光球。
不。
應該是.....
兩個光球。
因為三個光球之中,必然有著那個東西。
與此同時。
徐雲的心中毫無征兆的冒出了一股預感:
除了可以確定獎勵的那個光球之外,剩下的兩個光球裡......
存在的恐怕都不是技術類的獎勵。
隻見他沉默片刻。
將手指戳向了最右側的那個光球。
啵~~
隨著一道比此前光球多一個波浪號的聲音響起。
徐雲的麵前忽然出現了一本厚重的英文書籍。
這冊書籍大概五厘米厚,長一尺,寬半尺,書名叫做......
《cassicaphysics》
在看到這本書的瞬間,徐雲便明白了它的來曆。
畢竟在過去的整整一年裡,他可沒少和它接觸過。
隨後徐雲輕歎一聲,將它拿到了手裡。
【《經典物理》】
【艾維琳·艾斯庫從不離身的書籍,曾經讓希爾芙感受過知識的力量,彆看它有些像是某個笨蛋作者因計算錯誤而拿來湊數的紀念品,某些情境下或許會有大用】
【備注:可添加撞角或者鐵鏈,以理服人才是王道】
果然。
這就是那本艾維琳自見麵開始,便時刻抱在懷裡的《經典物理》。
徐雲又隨意的翻動了幾下書頁。
書中除了印刷的文字外,還有不少艾維琳娟秀的隨筆感悟,字跡看上去很舒服。
雖然比起此前的諸多獎勵,這本書幾乎沒有任何價值可言。
但對徐雲而言,這卻是一個珍貴異常的寶物。
十多分鐘後。
徐雲將這本書收好,手指伸向了.......
左邊的一顆光球。
啵~
光球應聲而碎。
......
注:
通宵碼字日萬了三天,除了倒垃圾一步沒出過門。
不是吊大家胃口或者斷章,而是手速已經極限了,月末最後一天,大家有票的請投給我吧,想衝8000票.....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