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士,束流管道已經準備完畢了。”
徐雲順勢看去。
監測屏作為整個實驗的重要環節,他自然不可能隨隨便便的安排陌生人去負責——此時舉手的這個有些小帥的男青年叫做梁浩然,是徐雲的同門師兄,目前研三在讀。
不過梁浩然此時並沒有以師兄的身份自居,而是很正式的稱呼起了徐雲的學位,看上去跟路人似的。
徐雲微微朝他點了點頭,算是打了個招呼:
“相鄰兩個束團的間距是多少?”
梁浩然劈裡啪啦的在鍵盤上敲擊了幾下:
“大概75納秒。”
徐雲摸了摸下巴,飛快的心算了起來。
75納秒乘以光速,最後的答案是大約22.5米。
也就是在束團全部填滿的的情況下,每間隔22.5米會有一個鉛離子束團。
這個間隔距離很完美。
接著徐雲又問道:
“粒子總數呢?”
“大概兩千多億。”
聽到‘兩千多億’這個數字,現場所有人的表情都沒太大波動。
畢竟......
這個數字在粒子物理中實在是太正常了。
比如以歐洲的對撞機hc有兩條束流管道,平均每條束流中都有大約250萬億個粒子。
每四個小時,hc運行的時候,每過十幾二十個小時就需要重新補充一次束流。
沒辦法。
微觀世界就是這樣。
有些聽起來離譜至極的數值或者量級,在微觀領域卻屬於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常態。
再舉個例子。
中微子。
中微子的穿透性很強,同時密度較高,每立方厘米大約有100個,也就是半截你的大拇指大小——這裡看起來似乎還一切正常是吧?
接著再加一個前提:s,即300億厘米s。
所以每300億分之一秒,就有100個中微子穿過你的大拇指。
換而言之。
1秒之內,有3萬億個中微子穿過你的大拇指。
如果把這個體積擴散到你全身,量級會是1016次方。
徐雲後世曾經看過一種說法,說作者是公交車雲雲,但實際上在中微子麵前,讀者也是公交車。
這就是微觀物理,玄幻而又極具吸引力的‘深淵’......
好了。
話題再回歸現實。
在從梁浩然那兒得到了相關數據後。
徐雲沉吟片刻,大手一揮:
“那就開機吧!”
話音落下。
不遠處負責真空隧道校準的一名女博士將中指和食指並攏,輕輕從太陽穴邊滑過,很是颯爽的做了個saute:
“得令!”
嗡嗡嗡——
隨著設備的啟動,實驗室內的氛圍也逐漸開始凝重起來。
各項數值隨著觀測或者計算,紛紛從眾人口中報出。
“b1值13638.28!”
“k位置校準,報點為t、t、t、f、t、t、t!”t是true,f是fase)
“設計指標已達10的21次方量級!”
“槿夕,亮度報一下!”
“稍等,計算機還在計算...出來了,10的28次方量級!”
“落位!”
咻——
在肉眼無法看到的隧道中。
一股又一股濃稠的束流從又黑又硬的長管裡噴射而出,雙向奔赴,最終以超高的速度完成了對撞。
啪——
隨著一顆顆鉛離子的對撞。
無數更加細小的微粒轟然炸開,電子雲室內的圖像越來越清晰。
與此同時。
炸裂開的粒子能量很快沉積在了量能器中,電子作為對撞的末期產物出現,後端電子學原件讀出然後轉化為電信號進入下一步的處理階段。
負責後端電子學原件讀數的男生叫做林子許,是個瘦瘦小小的男生,戴著一副金絲眼鏡。
從實驗開始之後,他便緊張的注意著麵前的數顯屏。
噠~
隻見隨著一道提示音響起。
某個能級的示數突然像是倒過來的a股指數一般,飛快的開始向上拉伸。
見此情形。
林子許一把拽下耳機,對徐雲道:
“徐博士,我們觀測到了大量的孤點粒子能量殘餘,你計算出的軌道概率最少在80以上!”
徐雲聞言,臉色沒有太大變化。
那道公式畢竟是光環產物,雖然推導過程有些困難,但破解後的準確性還是很高的。
隨後他沉默片刻,深吸一口氣,下令道:
“那就開始.......”
“上磁光囚禁阱吧。”
........
注:
吐了,本來說今天開始加更,臨時通知老書要大改,掃了眼最少五六萬字...
好消息是這本書暫時安全,嗯,暫時,fag就不立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