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定了孤點粒子高度疑似暗物質後。
徐雲和陸朝陽不敢怠慢,立刻趕向了潘院士所在的實驗室。
至於其他項目組成員嘛......
徐雲並沒有限製他們的自由。
這倒不是說徐雲多信任他們,而是因為孤點粒子想要複驗出來,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決的事兒。
假設——假設哈,項目組裡真的有人想把這個消息傳出去以獲私利。
他或者她能做的,也頂多就是巴拉幾句科大發現了暗物質之類的話雲雲。
具體的實驗代碼,以及真正的核心數據...比如說那條粒子軌道,徐雲一直都掌握在自己手裡。
所以他壓根就不擔心有人會把風聲傳出去,即便是發朋友圈吹牛也不可能——這種行為且不說外界有多少人會信,關鍵是一旦被鎖定身份,今後所有的榮譽都注定和自己無關了。
能夠進入項目組的這些人都很聰明,也許待人接物上的情商有些欠缺,但基本的判斷力還是有的。
所以信息保密這塊,徐雲和陸朝陽確實都不怎麼擔心。
........
潘院士和趙政國項目組的實驗室不在同輻中心內,而是位於西區的反場聚變ktx實驗室附近,這個實驗室有個很好聽的名字:
逐陽。
因為這實驗室成立的早期目的,就是對太陽的諸多高能粒子進行觀測研究。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
逐陽實驗室的第一任實驗室主任,叫做陳誇父......
不過05年的時候逐陽實驗室進行了改製加升級,不再設有直管主任,而是按需分配。
半個小時後。
徐雲和陸朝陽踩著自行車,氣喘籲籲的趕到了逐陽實驗室入口。
陸朝陽作為科大的正職教授,自身擁有著高權限的訪客碼,可以出入絕大部分區域。
加之潘院士此前已經打過了招呼,因此在經過簡單的身份核驗後,徐雲和陸朝陽便被放入了實驗室。
逐陽實驗室是標準的粒子物理實驗室,各種設備都埋下了地底下。
所以和同輻實驗中心那邊一樣,逐陽實驗室地表上的麵積不算大。
整個實驗室位於地表上的建築主體隻有三層,其中還包括了休息室和小型會議室,實驗區域更是隻有一層。
不過就是這區區一層、占地麵積隻有五十平米不到的實驗區域,畫風上卻可以滿足幾乎所有科幻迷的幻想:
區域的一側是一排分成五個屏幕的主控台,密密麻麻的各色按鈕一看就知道屬於發際線強者才可觸碰的領域。
而主控台的後方,則立著一塊六層的複合玻璃。
玻璃再後方則是上百條粗細各異的銀白色精密束流管,配合實驗室的冷色調,透著濃濃的科幻氣息。
而徐雲和陸朝陽進入實驗區域的時候。
潘院士正和趙政國坐在對著的兩把椅子上,低頭在討論著什麼。
陸朝陽作為徐雲的師兄,見狀便主動上前一步,恭敬道:
“老師,我們來了。”
“哦,小陸和小徐來了啊。”
潘院士聞言朝他們點頭致意,又指了指身邊的兩把椅子:
“行,都先坐下來吧。”
徐雲和陸朝陽乖乖照做。
落座後。
徐雲沉默片刻,目光在後邊的束流管上掃了掃,好奇的問道:
“老師,我們真的發現了....暗物質嗎?”
潘院士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臉上浮現出了一絲感慨:
“說實話,概率......非常非常大。”
“畢竟它在已知特性上完全符合暗物質的定義,這種符合程度甚至要超過了當初的中微子。”
“現在隻差最後一步高精度的複驗,就可以徹底確定它究竟是不是暗物質了。”
p那種設想中的冷暗物質,它的價值也絲毫不會遜色於中微子震蕩分毫。”
“因為它不是一種複合粒子,而是一種基礎微粒。”
“換而言之,我們現如今的基本粒子模型裡,又要加上一個新成員了。”
講這番話的時候,潘院士的目光有些縹緲。
其實在最早發現孤點粒子的時候,他和趙政國都下意識的以為這是一顆複合粒子——因為它的拉格朗日函數有些高。
結果直到今天進一步研究後他們才發現......
這其實是一顆基本粒子。
一個新型的基礎粒子,這對於現有物理框架震動之深遠,恐怕足以媲美當初希格斯粒子的發現了。
隨後潘院士頓了頓,想到了什麼,又看向了徐雲:
“小徐,你應該知道這顆孤點粒子的價值,所以我和趙老想問問你,你自己對它有沒有什麼想法?”
“想法?”
徐雲微微一愣,不過很快便理解了潘院士的意思。
某種程度上來說。
這是一個新物質在被發現後,必然要討論的一件事。
也就是......
榮譽的分配。
隻見徐雲思索片刻,眼中閃過一絲莫名的神采,認真的望向了潘院士:
“老師,相關內容見報的時候,負責人那欄隻要寫上您和趙院士的名字就行了,我的話.....給個名字蹭點曝光就成。”
“.......?”
徐雲的這個回答顯然有些超乎潘院士和趙政國的預料,這兩位華夏量子與粒子領域的頂尖大佬,齊齊宕機了好一會兒才回過了神。
隻見潘院士的眉頭頓時皺了起來,臉上浮現出一絲鄭重:
“小徐,你說的認真的?你應該知道這個成果的概念。”
“這可不是單純的s一作二作的位次問題,而是一個足以載入科學史的發現,把它提到多高都不過分。”
“雖然你從整個項目上來說隻提供了一條微粒軌道,但如果沒有那條軌道,我們後頭一切的成果都將隻是空中樓閣,根本不可能完成這麼深入的研究。”
“小徐,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徐雲坦然的點了點頭。
在今天試驗過後,他當然知道孤點粒子的價值。
很早以前提及過。
如今的物理學界每年都可以發現五到八種新粒子,但這些粒子都屬於複合粒子的範疇。
它們實際上的本質,都依舊離不開現有的粒子模型框架。
也就是當初提過的四大類、61種微粒。
最近一次被發現的基礎粒子,要追溯到2012年。
當時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了傳說中的上帝粒子,也就是傳遞質量的希格斯粒子。
接著在2013年,希格斯便獲得了諾獎。
再往前則是輕子中的t子,發現於1975年。
在1995年,它的發現者馬丁·佩爾獲得了諾獎。
還有被湯川秀樹發現的π介子。
雖然這個霓虹人在政治上非常靠右,說出過某些極其惡心的言論。
但在客觀事實上他也確實發現過π介子這個全新微粒,並且憑此獲得了諾獎。
所以毫不客氣的說。
即便孤點粒子最後被證明不是標準意義上的暗物質,它依舊具有衝擊諾獎的資格。
換做任何一個人,可能都不會放棄這個機會。
但唯獨徐雲例外。
首先。
從貢獻上來看,徐雲的貢獻顯然不算是低,但也遠遠談不上首功。
他最大的貢獻,就在於潘院士所說的計算出了微粒軌道。
此後有關孤點粒子大部分的研究工作,其實都是潘院士和趙政國帶隊完成的。
硬要把貢獻進行排名的話。
他其實有些類似正常曆史中的小麥——位列潘院士和趙政國之下,其他人之上,穩居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