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您打算推薦一位生物方麵的朋友?”
實驗室內。
聽到林振華的這番話。
徐雲在略感詫異的同時,心中還隱隱冒出了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
要知道。
漢華集團雖然是個重工集團,但在集團內部,同樣是設有一些生物或者醫學實驗室的。
實際上不止是漢華重工。
在目前複雜的工業研發要求下,國內外幾乎每家重工都是如此。
比如一重在14年的時候,便投入兩千多萬修建了一所生物研究中心。
那所研究中心一共有80多位研究人員,專門負責生物質燃料、微生物化合設備之類的生物工程設備。
還有赫赫有名的卡特彼勒。
這家企業原先是搞挖掘機和礦機的,早些年和藍翔都還有過合作。
如今隨著各類化工容器的訂單增加,它也同樣在16年成立了幾所生物化工實驗室。
就像之前說過的那樣。
當一家公司到了漢華集團這種體量時,它其實已經脫離了所謂公司的範疇,可以算是一個複合工業體了。
因此理論上來說。
若是林振華有認識的朋友,那麼他完全可以把對方安排到漢華集團內工作。
犯不著特意找徐雲推薦才對。
難道說.....
對方是林振華的親戚,林振華想要在臨退休前避免一些風言風語,所以才找的自己?
這種做法雖然不太符合林振華過往的性格,但誰也說不準幾十年過去,林振華的觀念是否依舊同如往昔。
想到這裡。
徐雲不由看了林振華一眼,試探性的問道:
“林老,您推薦的那位對象,有具體的學曆或者職稱嗎?”
這年頭的學曆雖然不能直接與能力掛鉤,但在初次認識的情況下,還是起到一定的判斷作用的。
比如林振華的回答如果是本科、碩士或者博士。
那麼對方多半就是林振華的親戚或者看好的後輩了。
如果對方是副高甚至正高,則大概率另有一些其他原因。
“職稱啊......”
林振華直接忽略了先頭的學曆,將職稱二字低低重複了幾遍。
幾秒鐘後。
他的嘴裡忽然蹦出了兩個字:
“院士。”
“哦,院士啊,那還挺不钅.....臥槽???”
聽到林振華的回複,徐雲下意識的便點點頭,準備客套幾句。
然而剛說出沒幾個字,他便感覺到了不對勁。
回過神後。
整個人就更當年小品《裝修》結尾裡被那啥了菊花的黃宏老師似的,差點沒從座位上蹦起來:
“您說啥?院士???”
媽耶!
當過院士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華夏院士根據具體的研究性質與方向,一共分成兩個類彆:
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
其中前者以理論為主,後者的方向則主要在實踐方麵。
二者的側重點不儘相同,重要性上則不分伯仲,都是共和國珍貴無比的國寶。
當然了。
這裡指的是那些有貢獻有真材實料的院士。
目前華夏科學院院士一共有802人,工程院院士共計895人,共計1697名人。
而在這1697人中。
生命科學、醫學、農業學部這些和生物有關的院士,加起來一共是357位。
其中八十歲以上的院士——國家官方稱謂叫做資深院士,數量一共有144位。
如果把這個年齡線再往下拉五年。
也就是七十五歲以上的院士,數量一共是185位。
而這部分院士扣除掉部分例外,剩餘的絕大多數人,其實已經不具備長期一線研究的精力和體力了。
林振華所推薦的也絕對不會是這類的大佬。
換而言之。
目前真正能符合林振華條件的院士,全國範圍內滿打滿算也就一百八十位不到。
這種級彆的大牛無一不是徐雲夢寐以求卻求之不得的存在,如今林振華卻說能介紹一位院士到他公司?
這也未免太玄乎了吧?
那種級彆的大佬,怎麼可能看得上如今華盾生科這個小作坊?
不過林振華卻不知道徐雲此時的小心思,隻見他沉默片刻,又補充了一句:
“不過小徐,有件事得先和你說清楚,免得到時候出現扯皮啥的。”
徐雲點點頭:
“您有話儘管說便是了。”
林振華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緩緩說道
“我的那位朋友雖然是個院士,但他的情況卻有些特殊,和普通院士不太一樣。”
徐雲聞言一愣。
腦海中瞬間閃過了水貨、掛名賺顧問費等諸多可能。
但很快。
他便把這個念頭打消了。
如果說林振華為了避免閒言碎語走後門的猜測,姑且在情理角度有那麼一絲絲微不足道的可能。
那麼他協助水貨來撈外快這種事兒,發生的概率必然是零。
因為這是有違林振華品性的行為,若是他真想要撈外快,完全可能在之前的模組上漫天要價,犯不著現在耍這種小手段。
想到這裡。
徐雲不由看向林振華,問道:
“林老,您說的那位院士,不知姓甚名誰?”
林振華抬頭看了他一眼,幽幽歎了口氣,沉聲道:
“他叫周善。”
“周......啊?!”
聽到這個名字,徐雲整個人頓時愣住了。
過了幾秒鐘。
他方才了然的點了點頭。
原來如此。
為什麼會有一位‘院士’會被空餘、推薦到自己麵前。
為什麼林振華沒法把他安排到漢華集團這個國企工作。
如今一切都說得通了。
因為那人是周善啊.....
周善。
這是華夏工程院曆史上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如今62歲,方向主攻動物分子遺傳育種學。
周善除了是華夏工程院院士外。
還是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高盧科學院外籍院士,堪稱履曆耀眼非常。
然而在十二年前的某天。
周善在一場學術會議開始之前,被相關部門帶走調查。
半年之後。
周善因挪動經費轉移至自己控股的公司而被起訴,終因貪汙課題科研經費共計人民幣三千萬餘元而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
如今按照時間線算來.....
周善確實已經到了出獄的時間了。
看到這裡。
或許就有人會問了:
從明麵上來看,這不就是件簡簡單單的貪汙案件嗎?
這種汙點學者出獄後憑什麼能進徐雲公司?
又憑什麼能被林振華這種人推薦?
難道說為了所謂的研發能力,連汙點學者的身份都不在意了嗎?
原因很簡單。
周善事件背後的諸多內情,遠遠不像明麵上那麼簡單。
例如很關鍵的一點。
以周善本人以及當時收集到的證據來看,周善將經費挪用到了自己公司賬戶上不假。
但他卻沒有將其用在遊玩享樂或者購置房產、車產上,沒有任何一張個人消費的憑證。
恰恰相反。
他挪動到公司賬戶上的所有錢,最後都成為了項目組的研發經費。
是的。
你沒看錯。
周善挪用了研發經費,但最後的目的是將其用於研發。
因為當時的經費發放是這樣的:
比如說項目立項書通過了,計劃周期是一年,上頭批了一千萬的經費下來。
理論上這筆錢應該是立刻到賬的對嗎?
錯!
這筆錢到手的時間往往是很久很久之後——快的半年,慢的九個月十個月都有。
而上麵的要求則是要你在剩餘的幾個月內把這筆錢全部花光,沒有使用完的課題經費要重新上繳。
這種做法導致了兩個情況的出現。
一是很多課題組年底突擊花錢,瘋狂的過賬目。
二則是在客觀上導致很多開支必須跨年的課題組例如你的實驗動物必須養到明年的),必須想辦法用各種手段把經費留下來。
至於前麵那幾個月的經費去了哪裡嘛.......
徐雲不知道,也不敢妄加猜測,但當時的普遍事實就是經費到手必然延期。
而周善的課題又恰好是第二種,這能怎麼辦呢?
最後思來想去,周善隻能選擇將經費先行挪出,然後慢慢使用的做法了。
這也是當時大多數項目的普遍做法,非常的不正規。
所以自從周善被捕後。
2014年gy發11號文,允許經費轉至下年。
16年再發指導意見,表示驗收後的課題組,結餘經費可以留用兩年。
總預算不變的情況下。
項目組的各費用可平衡使用,勞務開支不再設置比例限製。
所以周善的入獄,其實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案情。
一方麵是他沒有以個人名義進行奢侈消費,當時所有的證據都是如此顯示的。
他在被捕後,還有數十位兩院院士聯名表示希望從輕處理。
事實上。
2018年,全國聲望的法學家高銘暄、陳光中、張明楷、陳瑞華、周光權、儲槐植、張遠煌也進行了論證,最後的結論是:
“涉案科研經費轉移出來後基本上流入了課題配套的產業化平台,用於科技開發、動物養殖等用途,並未被周善等人非法占為己有,其行為不符合貪汙罪客觀方麵構成要件。”
“本案司法會計鑒定之檢材來源不明,且存在鑒定人未簽名等諸多缺陷,缺乏應有的規範性、科學性、嚴謹性,不得作為定案根據。”
“周善對經費具體管理事宜並不知情,無犯罪故意,不符合貪汙罪主觀方麵構成要件。”
但周善為什麼會入獄呢?
這就是涉及到當時華夏科研圈亂象的緣故了。
實話實說。
從90年代氣功熱出現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