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過人妖的同學都知道。
後世的人妖一般都會服用一些雌性激素,以此來使自己具備一定的女性特征,更容易吸引客人。
而宋朝的男伶也同樣如此。
他們會被要求長期服用一些富含雌性激素的藥物,從而來迫使男伶看上去更‘媚’一點。
因此但凡是男伶出身的男子,身體方麵一般都不會太好。
但也正是出於這點考慮。
在從老蘇那兒得知徐雲的出身後,王稟思索了好幾天,方才想到了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幫徐雲增強體魄!
宋代的武功雖然沒有武俠小說裡描述的那麼玄乎,朝堂風氣甚至還是重文輕武。
但就像先前提過的偏方一樣。。
幾乎在民間的每個地方,你都能見到各式各樣的武功秘籍...或者說武館。
看到這兒,有些同學可能就會有異議了:
不對啊,宋朝徒手玩的一般都是相撲,比如水滸傳裡的燕青和任原都是搞摔♂跤的。
並且水滸傳寫的功夫都是明朝招數,由此可見宋朝的武術並不發達。
其實吧,此言差矣。
首先。
水滸傳中真正能被確定的屬於明朝的、有官方記錄可查的招式,目前隻有一種。
也就是林衝和洪教頭比武時擺開陣勢使用的“拔草尋蛇勢”。
它的出處在《經國雄略·武備考》,裡麵記載的明軍軍中訓練實戰棍術的時候,起手式確實有一招叫“拔草尋蛇勢”。
目前網上還有這個招式的拓印本,不過姿勢有些像拉屎.....
而除此以外。
水滸傳中的很多武功都是混雜性的二創,範圍甚至覆蓋到了外族。
比如徐寧的鉤鐮槍法,原型便出自金國的精銳重騎兵“鐵浮屠”,也就是被韓世忠在黃天蕩打自閉的那個金兀術。
實際上,宋朝末年由於邊患的原因,宋朝民間的武學氛圍是相當濃厚的。
麵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打家劫舍行為,朝廷一直都在鼓勵民眾結社自保,習武以禦強敵。
因此按民兵標準,進行訓練教學的民間武術組織大量湧現。
比如忠義社、弓箭社等等。
根據《宋史嶽飛傳》記載:
“嶽飛遣梁興渡河,糾合忠義社取河東、北州縣,……梁興會太行忠義及兩河豪傑趙文、李進、董榮等破金人於垣曲……金人張太保、成太保等以所部降。”
也就是說。
嶽飛都曾與忠義社等‘’武林門派’聯合抗金,並取得戰果,由此可見宋朝的武術氛圍遠遠談不上低迷。
更彆提王稟出身自行伍世家,曆代從軍,因此手上有些高質量的武學秘籍實屬正常。
其實眼下還不是宋朝民間習武的巔峰期,真正的巔峰期要等到過些年,趙佶搞起花石綱引得江南天怒人怨的時候,民間的武館數量還會更多。
不過那時候的武館就不純粹是為了抵禦外敵了,主要是為了反抗趙佶的騷操作。
當然了。
徐雲並不了解這些背後的故事,也不清楚王稟的出發點,但他卻很明顯的心動了.....
原因無他:
誰在孩童的時候,沒有做過江湖夢呢?
一壺濁酒,一身布衣。
一頂氈帽,一根槍棒挑著行囊,在山水間快意恩仇。
困了夜宿荒山,然後被華南虎咬死,餓了就去山腳酒店要兩斤牛肉,被人下蒙汗藥剁成臊子......
咳咳。
扯遠了扯遠了。
總而言之。
哪怕拋開個人情感,從實際角度出發,王稟的提議也是很有價值的:
徐雲今後必然會進入更多的副本,並且無法確定到底是哪樣的背景。
要是近代或者和平時期那還好說,但要是戰亂背景呢?
無論是西方還是本土,幾乎都有大量的時間在進行著戰爭。
縱使是和平時期,說不準也會遇到一些歹人呢?
冷兵器時代若是有少許武藝傍身,哪怕隻是三板斧,一些情況下或許都能救下自己的命。
因此徐雲沒怎麼猶豫,大方的朝王稟拱了拱手:
“中侯大人,不瞞您說,小人自幼便向往江湖,行俠仗義,快意恩仇。
奈何境遇特殊,成人後隻能在閒暇時看些雜書解悶,今日承蒙中侯大人厚愛,小人便卻之不恭了。”
王稟聞言哈哈一笑,拍了拍徐雲的肩膀,看上去很高興:
“如此甚好,小王,咱們進院再說吧。”
徐雲點點頭:
“請跟我來。”
隨後他引著王稟進了院子,來到了葡萄架邊上的一張石桌邊,對立而坐。
接著王稟將七八本功法像是發牌似的擺在了桌上,對徐雲介紹道:
“小王,這些功法不算頂尖武學,因此你也莫要指望憑此成為武林俠客。
這些功法隻能助你強身健體,至多練到大成後,尋常人難以近身罷了。”
徐雲了然的點點頭,同時心中冒出一股好奇,對王稟問道:
“校尉大人,冒昧問一句,不知軍中的頂尖武學修至大成,能力戰幾人?”
王稟聞言一愣,朝四周看了幾眼,沉吟道:
“如今禁軍官修兵書乃是由樂正先生所著的《武經總要》,主要在於謀與計,體術則以《搏戈槍法》為主。
步兵若能將《搏戈槍法》練至大成,約莫可戰兩到三位西夏提蓄部的精銳。
至於騎兵就不好說了。
畢竟到了騎兵戰場,兵甲、戰馬的作用恐怕還要比功法大些。
若有一匹好馬與一身好甲,哪怕是殺豬的屠夫都能在戰場上殺上不少人呢。”
徐雲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王稟口中的樂正先生便是指曾公亮,去世到現在已經有20多年了。
當初曾公亮和丁度一起創作了兵法《武經總要》,也是本土第一部規模宏大的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
如今《武經總要》已經成為了宋軍的官修兵書,算是一類兵家的百科全書,從位階上可以看做後世的大物課本
至於王稟所說的提蓄部,則是西線的一個精英部族,也是西線正麵戰場的主要敵人之一。
隨後徐雲想了想,又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