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軍事神器!(新群已建,群號在作家的話)_走進不科學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遊戲競技 > 走進不科學 > 第一百六十章 軍事神器!(新群已建,群號在作家的話)

第一百六十章 軍事神器!(新群已建,群號在作家的話)(2 / 2)

“如今我朝西線共有戰馬兩萬餘匹,儘數覆蓋則需三十二萬斤精鐵。”

“朝廷想要拿出三十二萬斤精鐵倒是不難,可這些鐵掌夠用多久呢?”

徐雲臉上不由冒出了個問號:

“蛤?”

眼見他有些不明所以,王稟便進一步解釋道:

“以禁軍標配的刀八色為例,所謂的刀八色,指的乃是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刀、鳳嘴刀和筆刀八種,西軍主要配置的乃是手刀。”

王稟今天乃是便裝出門,身上沒帶刀具,便大致比劃了一個五十多厘米的虛樣:

“手刀長二尺一,由百煉鋼鍛造而成。”

“一般來說,假設你屢戰不死,那麼一把手刀大約可隨你經曆三場千人大戰,而後便會出現斷口。”

“手刀如此,就更彆說馬蹄鐵了,西線真到用馬之時,一場戰役跋涉往返的路途不會低於五百裡。”

“如此規模的消耗,一副馬蹄鐵可以使用多久?”

徐雲聞言,忽然笑了起來——他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

是了。

自己忘了件事兒:

在1856年貝氏煉鋼法發明之前,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幾乎都無法處理鋼鐵內雜質的問題。

比如硫,比如磷。

雖然在相同的時期裡,本土對於精煉鐵的技藝幾乎都要領先於西方,但這隻是一個水平向的對比而已。

從後世的角度來看。

這個時期鋼鐵的量產技術說實話確實很成熟,但質量也的確不咋地。

現代鋼鐵含硫和磷極低,比如普通鋼要求含硫低於萬分之五,磷要求低於萬分之四點五。

優質鋼要求要嚴格一點,含硫低於萬分之四,磷低於萬分之四。

高級鋼材就更高了,要求硫低於萬分之三,磷低於萬分之三點五。

硫和磷都是含量越低越好,高了鋼材就會變脆,而且提高萬分之一,即會對機械性能造成顯著影響。

可古代可沒有微量元素的概念,自然不存在脫硫、脫磷操作。

他們隻知道北方的鐵比南方的脆,至於為什麼就不知道了。

在眼下這個時期。

工匠們主要依靠折疊鍛打時的機械性能差異“敲脫”雜質渣塊,也就是所謂的百煉鋼。

你這樣想象:

你和另一個人麵前,都放有一個大麥芽糖糖塊裡混了很多沙子。

你技術先進,可以把糖塊溶解,用布把沙子濾掉,再蒸發水分把糖塊重新凝結出來。

另一個人卻隻能把這糖拉成長條,用鑷子挑沙。

挑完一輪,把糖再對折攪和一陣,把內層的沙子暴露出來再挑一遍。

一遍又一遍,他就是挑一百次,也還遠遠沒有到你的水準。

挑一千次,大概可以做到略帶灰色,但肉眼已看不見可見的沙粒。

你要他再挑,他就做不到了。

而這些沙粒便是鋼鐵的斷點,肉眼雖然看不到,但在使用過程中一碰便會碎。

所以王稟的顧慮也是很有道理的:

三十二萬斤的鋼鐵就是一百六十噸,這可不是一個隨隨便便能夠拿出來的小數字。

後世有種傳言,宋神宗時期鋼鐵年產量高達15萬噸,但這實際上是個錯誤的數字。

這個數字的出處源自羅伯特·賴特《非零和博弈:人類命運的邏輯》:

【如同一般市場經濟體,大規模生產在中世紀的中國開始顯示出優勢。當時已經出現擁有多達500台織布機的絲綢廠以及上千名工人的製鐵廠。11世紀末,中國每年能夠生產15萬噸鐵,而整個歐洲在1700年才能達到這樣的產量。】

根據比較詳實的《宋代的鐵錢與鐵產量》考證,宋朝平常的鐵產量大概是五萬噸。

精煉出的鋼大概在三四千噸左右,剩餘相當部分的鐵,則被拿去生產起了鐵鍋。

在這種產量基礎上。

若是能保證馬蹄鐵數年甚至一年一換,那麼朝廷咬咬牙,或許還真會支出這麼一筆資源。

可若是沒跑個幾趟蹄鐵便會開裂,朝廷就不可能會去當冤大頭了。

實際上。

元朝之所以能普及馬蹄鐵,也和元朝時期鋼鐵冶煉技藝進一步提升有關係。

在元朝之前哪怕是歐洲,馬蹄鐵也不是所有軍隊都會普及的。

看著一臉顧慮的王稟,徐雲不由微微歎了口氣。

可惡啊。

自己要是個鮮為人該多好.....

隨後他深吸一口氣,看向王稟,說道:

“王校尉,不瞞您說,風靈月影宗曾經出現過位叫做科比的鐵匠,他花了數十年深入研究,最終研發出了一種可以令鋼鐵進一步精煉的技藝。”

“這種技藝並不困難,成本也不高,卻能使百煉鋼耐磨十倍以上.....”

哐啷——

徐雲話音剛落。

一旁的王稟一個沒忍住,手中的酒杯跌翻在地,碎成數片。

但他卻絲毫沒有在意腳底下的碎片,而是直直的盯著徐雲:

“小王,你所言為真?”

.........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



最新小说: 重回六零搶個婚,閃嫁軍官贏麻了 我在獸世收種子,獸獸彆來沾邊! 係統加身縱橫諸天 重生之我在異能世界修仙 楊明實錄:從穿越八十年代開始 快穿:瘋批大佬一心求死 執耳,權利的巔峰 躺平:我的悠閒田園生活 真千金重生,全家火葬場很合理吧 我,溫迪戈血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