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初步展露個人魅力。
明朝,永樂十六年。
朱棣看這場景,不由得伸出手,狠狠的拍了拍桌子:“這起兵造反怎能說退就退!況且如今才剛剛起兵,軍隊剛出太原!”
還沒有任何戰果,就開始退兵,這對後麵自身的威望可是有著極大的影響。
雖然陰雨綿綿,道路泥濘不堪,可真正打仗起來就容易嗎一旦現在失去了這個機會,隋朝的官員對你有所防備之後,再度起兵就會被刻意針對!
況且,古人雲: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撤退所帶來的影響可都是不可見的!
——
漢朝初年。
劉邦也對離遠的撤軍極為不讚同,雖然他也清楚,隋朝時期的關中與他當年的關中並不相同,但在意義和象征上還是極為相似的。
倘若取得關中,那麼與諸多起義者相比便是領先了一步,而當下的這一步快,日後可就是步步快了!
【當然李淵最終是沒有退兵的,否則日後的大唐王朝自然也不會出現。】
【那麼究竟為何沒有退兵呢?想必大家也猜到了,年少時的李世民在這裡初步展露了他的個人魅力。】
【對於退兵一事,他極力勸阻,以我等為救天下蒼生而起,若先入鹹陽,則可號令天下,倘若如今遇到一點困難,一點不明朗的局勢就想著退縮,那些追隨我們的人還會為全力以赴嗎?】
【那些本就不是我們的人,日後還會投靠於我們嗎?】
【倘若我等退兵回到太原駐守,那與那些同樣起兵的賊人有何區彆?】
【然而,李淵卻並沒有采納他的話,依舊與諸多大臣想要退兵。】
【隨後李世民在帳外嚎啕大哭,李淵聽到後無可奈何的將李世民召了進來,詢問為何哭泣。】
【李世民趁機講述自己的觀點:我等軍隊憑借仁義起兵,進,戰則勝,退,不戰亦散,散後太原必將難以防守,死亡近在咫尺,家破人亡就在一夕之間,故難以忍耐心中悲痛,所以才大哭。】
——
唐朝,貞觀三年。
麵對神跡中年輕時的自己絲毫不顧及麵子的行為,李世民沒有絲毫的尷尬,笑著坦然接受。
確實,他當時嚎啕大哭,而且豈止是嚎啕大哭,神跡還是給自己留了點麵子的,自己整個人當時可是披頭散發,身上全是塵土,可是這有什麼?
準確點來講,他的心腹大臣、親近之人,哪個不清楚、哪個不知曉的?
況且他本人也不是什麼嬌柔造作、虛情假意之人,隻要他的目的最終達到,過程不體麵一些又如何?
長孫皇後在一旁微微輕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