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全國不是每一座城市都是魔都,一些土地財政沒有那麼發達的地區,這點錢可不少。
關鍵這隻是一個人!
如果一年承辦幾十場,那收入是多少?
一時間,各地聞風而動。
【旅行者】巡演肯定是趕不上趟了,畢竟,行程早就定下了,該賣的票都賣了。
不過,華語樂壇又不止陸遠一個歌手,其他人的號召力或許不如陸遠,但聚沙成塔,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演出市場突然爆了起來。
除了歌手,各種音樂節主辦方,也收到了部分紅利,迷笛、草莓等音樂節主辦方跟著收到了一大堆邀約。
各大音綜出身的學員,包括二三線也收到了各種主辦方的邀約。
一個人號召力不夠,沒關係!
可以拚盤嘛!
90年代,內地歌手基本都是拚盤演出,沒辦法,那會的演出市場確實不太活躍。
老百姓沒什麼錢,趙船在燕京舉辦的演唱會,門票定價隻有5塊錢。
絕大多數港台歌手來內地,基本也是拚盤為主。
至於單獨舉辦演唱會的歌手,他們的票也不好賣,真正市場購買的隻有3成左右。
剩下的七成,都是被各種單位打包,以內部增票(福利)的形勢轉到個人手中。
歌手掙得也不是門票錢,而是出場費。
90年代初,劉得樺出場費80萬,張學有75萬,黎民65萬,郭富成63萬,是內地歌手的五倍到十倍。
旱澇保收。
不論門票賣不賣的出去,他們都能拿這個錢。
90年代的慣例,一直延續至今,絕大多數歌手都無法染指演唱會票房收益分成。
隻有陸遠、奶茶倫、張學有等為數不多的歌手能夠參與分成。
而且,他們還不是直接參與,而是通過成立公司的方式間接參與。
先成立一家演出公司,然後與主辦方合資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取得收益後,再根據比例分成。
陸遠大概能夠拿到30的收益,之所以這麼少,主要是因為打擊黃牛。
票務市場是有指導價的。
如果嚴格按照指導價進行定價,不少演唱會屬於辦一場虧一場,所以,黃牛從來不是技術問題。
而是市場問題。
陸遠在打擊黃牛的同時,也影響到了主辦方的收益,因此,他對此進行了適當的讓利。
畢竟,他不是孤家寡人一個。
手底下還有一大家子藝人。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他一個人,無法對抗一整個行業。
何況。
陸遠舉辦演唱會的初衷不是為了掙國內歌迷的錢,海外演唱會的收益是國內的幾倍。
賺那些錢,他賺的心安理得。
至於國內演出市場的問題,他暫時還管不了。
再過個十年,等他名下的公司混到了演出方頭部,到時候再好好整頓整頓。
什麼大擺錘,你來一個試試?
直接封殺!
喜歡華娛:從07快男開始請大家收藏:華娛:從07快男開始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