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像那種個性突出、業務能力強的藝人,也不是地裡的韭菜,隨隨便便就能找到的。
培養周期長、數量少、火了還容易跑路,這些缺點明顯是資本無法接受的。
效率太低!
資本更喜歡流水線,按照同樣的模式推一百個人,有一個大火,幾個小火,那就是賺。
關鍵她/他具備可複製性。
至於,藝人巔峰期太短怎麼辦?
那不是資本考慮的事,這個不行,那就換下一個,藝人自己能不能過下去,跟資本無關。
反正是工具。
不過,眼下的情況跟前世不太一樣,如果一個市場全是同類型的明星,或者曲風。
久而久之,歌迷、影迷的審美也會趨於統一。
然而,星辰傳媒和盟友們跟那些追求高效的公司不一樣,兩道菜放在一塊,誰好吃,誰難吃,觀眾還能分不出來嗎?
陸遠穿越至今,他最得意的不是發了多少專輯,也不是掙了多少錢,也不是星辰傳媒有多厲害。
他最高興的一共有三件事。
第一件。
有兩位紅顏知己,兒女雙全。
第二件事。辦成了華語歌曲榜!
一份權威的榜單,作用可不隻是簡單的排名。
隨著移動互聯網浪潮洶湧而至,每個人每天都會接收到數以萬計的信息。
數字技術的進步,歌曲發行越來越簡單,每天都會有幾萬,十幾萬,乃至上百萬首歌新歌誕生。
大部分歌迷生活已經很累了,哪有那個閒工夫去找音樂?
這時候,樂評人、榜單的作用就出來了。
他們都是靠音樂吃飯的人/機構,天天泡在音樂裡,既然靠這個掙錢,就得敬業。
在榜單的各個分榜中,隻要作品質量足夠好,再小眾也能獲得一定的曝光度。
曝光度≈錢。
能填飽肚子,才有繼續創作的動力。
下一步。
陸遠準備聯合迷笛、太合麥田、華納、滾石等兩岸三地的唱片機構,一起開發演出市場。
從最頂級的演唱會,到最下麵的livehoe,一點一點構建一個健康的演出市場。
先吃飽,再談彆的。
至於,音樂教育普及這一塊,陸遠實在推不動,隻能呼籲,加強音樂基礎教育。
未來,每年他都會抽出一段時間,推動音樂進課堂項目,身體力行,依托個人影響力,慢慢推動基礎的改變。
隻有基數足夠大,才能培養出足夠優秀的人才。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如果奶茶倫生活在某個偏僻的鄉鎮,即使他很有天賦,恐怕也很難成為華語樂壇天王。
華夏十幾億人,又有多少潛在的周傑綸被淹沒了?
華語樂壇的現狀跟國足很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