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聽到這話先是一愣,不過很快就反應過來,趕忙加入了恭賀的隊伍中。
“臣等為陛下賀!”
“吳王殿下之言,實乃是兩全之策,望陛下采納!”
朱允熥聽到眾人稱讚自己,還真以為滿朝官員被自己的才華所折服了呢。
因此,他徹底放飛自我,就著這個話題展開起來。
“其實大明的賦稅製度也不好。”
“應該將所有賦稅、徭役之類的折成銀錢,這樣朝廷收稅的時候也方便……”
戶部尚書陳宗禮聽到這話,心裡更加激動了。
這吳王殿下可以啊,還真是啥話都敢說!
事實上,任何一個戶部尚書,都挺討厭收實物稅的。
因為這東西隻是賬麵上好看,可一到朝廷用銀子的時候就抓瞎。
如果實物稅隻是糧食、布匹之類的也就罷了。不管咋說糧食都能直接吃,布匹也是硬通貨,拿到市場上就能換錢。
然而,大明還有很大一部分實物稅是竹筐、草鞋、鹹魚、絲麻、大棗等等。
這些東西賣又賣不掉,放在倉庫裡還容易腐爛壞掉,可把大明的戶部官員給愁死了。
不過最讓他們頭疼的是,老皇帝總讓他們拿這些東西當俸祿,發給在京的官員……
老皇帝倒是省錢了,可挨罵的卻是他們戶部的官員啊!
試想一下,大明的工部尚書,忙活了一大年,最後拉了一車鹹魚回家是啥畫麵?
然而,這在大明是常態。
因此,戶部上下官員比誰都渴望收現銀。這樣一來,不管是稅銀解運,還是支應朝廷的各種開支,都會比現在方便無比。
當然,最重要的是,每次發放俸祿的時候,再也不用因為發放草鞋、鹹魚之類的挨罵了。
“吳王殿下賢明!”
“老臣替天下臣民,拜謝吳王殿下啦!”
其他官員看到陳宗禮這般說,立馬想到了自己這些年收到過的鹹魚、花椒等俸祿,也趕忙對著朱允熥一陣誇。
“吳王殿下真乃千古第一賢王!”
“我大明有此等賢王,實在是千秋社稷之福啊!”
“望陛下采納吳王殿下之諫言,並在全國加以推行……”
老朱聽著底下的官員齊聲恭賀,氣得老臉直抽抽。現在他隻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將朱允熥吊起來毒打一頓!
這孫子太自不量力了,真以為朝廷的匠戶製度、賦稅製度是說變就變得?
雖說老朱恨不得當場拍死逆孫,但此時當著這麼多人的麵,隻能硬著頭皮開口。
“此事稍後再議!”
“大孫啊,你就彆扯什麼賦稅之類的事了,你就給兵部的官員說說,你當時是怎麼管理作坊的,讓他們照著做就行!”
眾人聽到老朱這話,頓時知道改革稅製和戶籍製度沒戲了,隻能悻悻地從地上爬起來。
兵部尚書茹常在經曆過剛剛之事,對待朱允熥也不像先前那樣敵意,而是帶了些許敬意。
畢竟,相較於大明的一眾藩王來說,朱允熥如此年紀就能指出大明戶籍、賦稅製度上的弊病,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代賢王。
如果不是他有個藍玉那樣的舅姥爺,茹常甚至會毫不猶豫地改為支持他,支持他當大明的儲君。
因為這孩子說的話太對他們文官的脾氣了,正是他們想說而不敢說,想做而不敢做之事。
茹常朝著朱允熥躬身一禮,非常客氣地說道。
“還請吳王殿下指教!”
“微臣要如何做,才能讓匠人們打造出合用的兵器?”
朱允熥見老朱沒搭理自己,心裡也有幾分懊惱。
這可是他第一次給朝廷諫言,老朱冷淡的反饋,極大地打擊了他的積極性。現在又見茹常如此問,頓時沒好氣的答道。
“給錢呀!”
“計件工資,每做成一件就給工匠多少錢,他們自然樂意乾活!”
茹常自動忽略了朱允熥的不耐煩,繼續追問道。
“那質量呢?”
“質量如何保證?”
朱允熥聞言無奈地看著茹常。
“茹大人,隻要你把錢給夠,質量自然就能保證了!”
“水力作坊都是一個工序接著一個工序的,上一個工序質量不合格,下一個工序的人自然不願意接手,會逼著上一個工序重做。”
“這樣一來,上一個工序的匠人不僅耽誤自己掙錢,還耽誤整條線上的人掙錢,光是彆人抱怨就能折磨死他,哪還用得著彆人管?”
“你隻需在最後一個環節驗收即可,凡是不合格的產品都剔除掉,隻計算成品的工錢,他們自然會儘心儘力生產。”
在老朱眼皮底下當官,根本就沒有屍位素餐的機會,滿朝官員不論文武,都是精明乾練之才。
哪怕是被老朱滅了滿門的胡惟庸,放到其他朝代,那也是一代能臣之典範,其成就絕不亞於唐朝之李林甫之流。
隻是胡惟庸很不幸,遇上了老朱這麼個精力旺盛的千古奇葩,然後他還想跟曆朝曆代的宰相似的,從皇帝手裡分權,那他不死誰死?
因此朝堂上的一眾官員聽到這話,無不被朱允熥的條理清晰,直擊人心,宛如大道至簡的管理之法所震驚!
兵部尚書茹常本來也隻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隨口一問,壓根就沒指望朱允熥能說出什麼有見地的建議,可是聽了這話也大吃一驚。
這真是一個十來歲孩子說的話?
該不會是彆人事先幫他寫好了,他背下來忽悠人的吧?
正常來說,此等簡單高效的管理辦法,彆說朝堂上科舉出身的官員,就是經年老吏也不可能說得如此透徹啊!
老朱更是激動的從椅子上站起來,滿心滿眼的都是歡喜。
真不愧是咱的好大孫,不枉咱對你傾注的那些心血啊,哈哈哈!
大殿上的官員見到老朱此等做派,心裡更是暗暗一驚。
這皇帝對吳王殿下的喜愛,已經到了不加掩飾的程度嗎?
隻是他們回想起剛剛朱允熥之言,一個個心裡再次一歎。
也不怪陛下會喜愛三皇孫,三皇孫確實有可取之處啊。
在一眾官員震驚的時候,隻有一個人是發自內心地竊喜,那就是躲在人群裡的工部尚書秦逵。
秦逵是被老朱逼著跳反的,其內心一直梗著一根刺,感覺自己背離了文官隊伍,成了皇權之下的跟屁蟲。
然而,朱允熥剛剛一番話,直接讓他燃起了希望。
此子如此年紀,就能深諳人性,提出如此有見地的管理之法,將來至少是一代聖君明主啊!
再加上他才十來歲,就已經表達出對老皇帝執政的不滿,將來隻要善加引導,一定能革除大明立國以來的弊病,使得大明重新煥發出新氣象!
到時候就算是恢複宋朝的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似乎也不是不可能啊!
秦逵想到此處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了,當場就朝著皇帝陛下拜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