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兵是不可能退兵的。郟span
在和戶部、兵部的三位尚書探討了南方戰事持續僵持可能出現的後續結果後,尤其是老臣於謙的態度,給了朱見濟極大的信心。
所以那段日期,朱見濟罕見的連續多日參加大小朝會。
不論是誰請奏退兵,都會被他找理由訓斥一頓。
態度明確:不退兵。
不打完中南半島,大明絕不退兵。
但朝野的反對聲音還是要想辦法平複,不然把廣安帝這三個字的名聲給弄臭了不好。
儘管朱見濟身上有獨裁的影子。郟span
但人嘛,尤其是接受過後世教育的人,哪會不在意名聲。
所以朱見濟很快授意支持繼續南擴的大臣。
讓他們去說服反對派。
實在說服不了的,就讓錦衣衛指揮使劉敬和北鎮撫司鎮撫使朱驤去說服。
效果不錯。
不管反對派心裡怎麼想的,至少朝堂上安靜了許多。
當然,說起來是一句話。郟span
其實很多事。
中國曆朝曆代都有骨鯁直臣,一點也不怕死的那種,有一些性情甚至比翰林院國史館的魏鐵坨坨還要又臭又硬。
而朱見濟也不可能真的大開殺戮。
反對繼續南擴作戰的反對派,也不是真的奸臣。
隻是站在他們的思考角度,認為停止在南方的僵持作戰對大明更好而已,畢竟肉眼可見的消耗巨大,僅僅是雲南三十萬兵力的糧草消耗,就是一筆天文數字。
何況還有廣西都司和交趾都司。
實屬不智。郟span
所以在讓反對派閉嘴的過程中,朱見濟也踏踏實實下了功夫,為此甚至還親自跑去臣子家喝酒——嗯,他老丈人家。
吏部尚書白圭,是反對繼續打下去的聲音最大的人。
好在終究是按捺了這股反對浪潮。
其實朱見濟的舉措效果很小——於謙等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的人,勸說的效果微乎其微,而朱見濟去白圭家裡喝酒,兩翁婿鬨了個不歡而散。
至於讓劉敬和朱驤帶著繡春刀去勸說,更是沒用。
甚至有位禦史,看見錦衣衛因為這件事到他府邸上來,覺得他的人品受到了侮辱,當場就要拔劍自刎,嚇得朱驤趕緊阻止。
最後朱見濟還隻能安撫那位禦史,給以聖旨嘉許,並給他在老家立了個牌坊。郟span
嗯,立牌坊是把反對的聲音壓下去後的事情。
真正讓反對的浪潮偃旗息鼓的功臣,還是戶部尚書陳循和內閣首輔商輅,眼看著廣安帝陛下確定壓不住這股反對浪潮了,尤其是那位禦史意圖自刎後,反對繼續南擴戰爭的浪潮有繼續攀升的趨勢,陳循不得不站出來。
在一個大朝會上,陳循拿出了戶部的台賬。
傳閱百官。
百官看後,都震驚莫名。
什麼時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