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哲看著屏幕上第六次測試原始數據的分類目錄,他準備開始的時候,習慣性的拿過水杯,喝了小半杯水,接著在辦公桌上找大白兔奶糖。
找了一會兒才反應過來,沒帶。
無所謂了,隻要不要像前幾天那樣長時間、高強度用腦,也不需要大白兔奶糖來補充能量。
他點開分類目錄,快速的查看起來。
有分析前五次測試原始數據的經驗,知道先看什麼後看什麼。
如電磁波接收器和粒子探測器在加工過程中收集的數據可以放放,先看離子束物質組成、速度等參數。
這樣一來,速度自然快上不少。
看著看著,發現第六次測試相較於第五次測試來說,加工工件,也就是加工光學鏡頭的鏡片和第五次測試一樣。
相同的不止是光學鏡頭的鏡片,鏡麵凸起的原子、分子定位係統、加工環境等等都沒變,唯一做出改變的是離子束。
正負電兩組離子束在物質組成比例上做了改動。
前五次測試,離子束的主要物質構成是氖,占比高達百分之九十五,第六次測試,氖的比例降到了百分之七十。
這樣的改變,說明研發團隊已經知道了問題的所在,即使沒有他的出現,再來幾輪測試,離子束拋光技術也會成功的。
知道第六次測試隻有離子束做了改動後,蘇哲分析起來就輕鬆多了,計算量將大大的減少,畢竟很多參數能夠直接套用。
正負離子束兩組測試。
正離子束那組計算到一半就能確定失敗了,因為離子束的速度受到了限製,小了無法消除鏡麵凸起的原子、分子,大了直接摻進了鏡片,合適的速度區間過於狹小,工程上很難實現。
負離子束那組還不錯,計算的結果是,光學鏡頭鏡片鏡麵理論上隻能達到0.5納米左右的麵型精度峰穀值和100皮米左右的表麵粗糙度。
離目標0.12納米的麵型精度峰穀值和20皮米的表麵粗糙度還有不小的差距。
算完這些,他查看了第六次測試結果。
果真如他計算的一樣,正離子束那組的測試沒有進行到最後。
負離子束那組的結果是鏡麵達到0.6納米的麵型精度峰穀值和120皮米的表麵粗糙度。
看到測試結果和計算結果如此契合,可以確定,兩組測試失敗,問題都出在離子束上。
分析完,他將寫有公式和參數的a4紙整理了一下,且在上麵加了適當的注釋,在最上麵的一張a4紙上寫有:第六次測試分析報告。
整理完,他的肚子叫了起來,一看時間,已經是上午十一點半,到吃飯的時間了。
此時,他感覺有點小熱,摸了摸額頭。
還好,沒有出汗。
這說明,這樣的計算、用腦強度是可行的,不用大量喝水、不用大白兔奶糖補充能量,是可持續的。
不過,這有個前提,那就是到點吃飯,合理休息。
想著,蘇哲轉過身,看著還在忙碌包正義和範曉明。
此時兩人臉色微紅,額頭上有著細汗,且兩人都有些興奮。
短短的一個半小時,兩人用過的a4紙已經鋪滿了大圓桌。
也不知道兩人計算的怎麼樣了?何時能出結果?
他考慮著啥時拿出另外兩個文件夾。
按他以前的想法,他會一起拿出來的,可範曉明告誡他,要防著些。
他知道,一般人在巨大的利益麵前很難克製自己的。
qg雙原子震動技術還好,最多是多掙錢,可xx氫原子振動模型、xx鈣原子振動模型不同,這是能拿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存在,一旦占有,那是名利雙收。
這樣的誘惑,他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