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現在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能源。
大到現在的自動化智能化製造工廠,開發月球開發太陽係,小到人類本身,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能源。
不過對能源本身的研究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在一年之前,使用的能源主要來源於化石燃料,及煤炭、石油、天然氣這些,再加上核能、太陽能、水力等這些清潔能源。
就能源體量而言,太陽能的比重最大,就算是煤炭、石油、天然氣、水力、生物質能等等這些,可以說都是間接的,或者說是二次太陽能。
也隻有核能等能源不是來自太陽能。
由於太陽提供的太陽能實在龐大,人類一直研究著如何高效的利用太陽能。
一開始在地球上想方設法的利用太陽能,到之後的太陽能發電站,到最後的光柱工程。
現在,在光柱工程成熟後,在太陽係內,人類不再擔心能源枯竭的問題,隻要太陽不熄滅,人類就會有源源不斷的能源。
按照現有的計劃,就是就是不斷的優化光柱工程,將光柱工程全麵的覆蓋整個太陽係,從而形成完整的能源網絡,讓人類在太陽係的任何一處都能夠使用上光柱工程提供的能源。
相對而言,光柱工程的核心是太陽,其隻是收集、傳輸太陽能。
一旦太陽出現狀況,或者熄滅,光柱工程也就失去了意義。
簡單來說,光柱工程是可控的,也就是太陽能的收集、傳輸是可控的,可太陽的本身是不可控的。
從這一點來說,這是人類不能容忍的。
現在在優化、完善光柱工程,同時也在全力的發展核能,其中就包括裂變能和聚變能。
相對來說,裂變能發展的已經很好了,現在很多備用能源使用的都是裂變核電站提供。
不過裂變能有著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核裂變需要的核燃料相對於整個宇宙來說並不多,這也就導致了裂變能不可能大規模的使用。
但聚變能就不同了。
在宇宙中,點亮的每一顆恒星都是一個巨大的聚變堆。
發展可控核聚變,簡單點說就是要掌握太陽,或者說是掌握恒星本身。
再考慮到氫、氦在宇宙中的占比。
可以這麼說,隻要人類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那人類就能擺脫太陽係的束縛,真正的實現能源自由。
總的來說現在正在做的就是優化、完善光柱工程,再就是發展裂變技術和可控核聚變技術。
要知道,光柱工程是可以複製到其他的恒星係的。
就比如人類到達了離太陽係最近的比鄰星,完全可以複製光柱工程,使得光柱工程覆蓋整個比鄰星,甚至是整個南門二。
這樣一來,也就解決了能源的問題。
能源的問題都解決了,其他問題就有了解決的基礎。
簡單說就是光柱工程能夠充分調動恒星所產生的能源。
至於發展裂變能和聚變能,那就是要掌握能源的主動權,是掌握能源的源頭。
說起來,現階段對裂變能的研究可以說才剛剛起步,能夠做到可控的裂變物質還隻有那麼幾種。
相對於可控核裂變技術,可控核聚變技術就更加的不堪了。
到目前為止,就沒有研製成功可控核聚變技術,更不用說可控聚變物質了。
不管是裂變能還是聚變能,其釋放的都是原子核中的能量,其獲取的都是儲藏在原子核中的能量。
以上是對能源的獲取。
除了對能源獲取的方式方法研究,還有對能源,或者說能量本身的研究。
按照現在的基礎理論,能量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憑空消失,有的隻是在物質中的轉移。
那問題來了,能量的流向是否有著一定的規律。
就現在,有著眾多科研團隊對能量的流向進行研究,不過進展並不明顯。
不過肯定的是,對於能量流向的研究涉及到宇宙的本質,一旦搞清楚了能量的流向,那離揭開宇宙的本質也就不遠了。
月城地下種植區,蘇哲幾人討論了一會兒能源的問題後,七人來到了豆芽處理車間。
豆芽被采集後經過了清洗等一係列步驟,最後被打包成一小份一小份。
對豆芽的整個處理過程都是全自動化的,其完全沒有人工的乾預。
周大史指著已經打包好的豆芽說:“這些豆芽洗洗就能炒著吃了。”
一畝地收上來的豆芽成品並不多。
放在以前,像這種在月球大規模種植豆芽這些是不敢想象的。
不說彆的,其能源的消耗就不是能夠承受的。
同在地球上種植豆芽相比,其性價比低的可伶。
就比如很多人說的,在地球種植運到月球都不在月球種植消耗的能源少。
也就現在了。
有了光柱工程後,消耗能源的多少也就不怎麼在乎了。
範曉明點頭說:“看著這些水光粼粼的豆芽,真想嘗嘗這些豆芽的味道。”
看著這些收上來的豆芽,感覺非常的不錯。
左大軍問周大史,“這些豆芽會流向那些地方,在月球上的人會食用這些豆芽嗎?”
對於月城地下種植區,他還是有所了解的。
在種植區中,除了相關的設施,一開始的種子之類的,像種植區中的土地、水、空氣等等這些都是利用月球本身的資源製造出來的。
周大史回答,“不會,在短期內非地球生產的作物、食品都不會給人食用,就現在月球上的人,食用的一切都是從地球運過來的,至於產出的這些豆芽,一部分會用來研究,絕大部分都會用來喂豬,其實用來喂豬也是研究的一部分。”
範曉明解釋說:“在短時間內,我們人是不會去吃非地球外產出的食物,這需要長時間的研究,在確定地球外所產出的食品安全後才會大規模的推廣。”
地球外的大環境和地球是不同的。
比如說重力、輻射等等。
這些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澱,在基本確定這些產出基本無害後才會提供給人類使用。
之所以會這樣,說到底還是人類現在對食物的要求需求量相對有限。
就現在,地球人口隻有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