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華壓下心頭的喜悅,帶著禮節性的笑容,朝汪石點點頭。
沒想到汪石和旁邊的一位女士齊齊站起來,向他頷首行禮。
李愛華欠身問道“這位……”
汪石的嶽父大人笑道“這是小女……”
哦,明白了。
這位是汪石的原配夫人,那旁邊的小女孩就是汪石和原配生的女兒了。
黃衛紅這時主動上前,和汪石的夫人打招呼。夫人落落大方,小女孩乖巧可愛。
李愛華望著眼前幸福的一家三口,唉,真難想象多年之後他們會分道揚鑣。而那位十八線明星小姐,現在還在媽媽懷裡撒嬌,還沒上幼兒園吧?
世事難料!
李愛華還在這裡感歎,那邊爺爺和汪石的嶽父大人聊得火熱。
黃衛紅一邊和汪石的夫人聊著,一邊悄悄用胳膊肘拐了一下李愛華。原來爺爺此時正在向自己的老部下推薦李愛華,簡直把他包裝成了一位無所不能的成功企業家。
李愛華覺得受之有愧,不過心裡又暗暗高興。
有了爺爺這樣的鋪墊,他要是想在花城和鵬城乾些啥事,這位花城的高級乾部肯定是儘全力支持了。
他看了一眼汪石,汪石正全神貫注的聽兩位老人聊天,這很好,自己想投資汪石的公司,應該是無障礙了。
一頓飯吃下來,氣氛非常和諧。
飯後,汪石非常謙虛的上前,找李愛華索要名片。
幸好李愛華早有準備,給了汪石一張名片。
汪石接過名片,翻來覆去看了好久。
最後抬起頭來,充滿期待的說道“李總,不知能否抽出時間,去我那公司看看,給予指導?”
李愛華求之不得,這樣就有機會直接談參股投資的事情了。
可在他還沒來得及回答的時候,爺爺卻爽朗大笑“有時間,沒時間就讓他擠時間嘛!你們互相好好交流交流。”
汪石的嶽父大人謙虛的說道“首長客氣了,要麻煩愛華去指點指點小婿。”
李愛華點頭應允“一會兒,我直接跟著你過去吧。你先打個電話,讓你的助理或者秘書先把公司的相關資料準備一下。比如公司的發展曆程和投資規模,你的經營理念和公司的願景目標,如果時間允許,再安排你的管理團隊和我見個麵。”
汪石見他答應,臉上泛起紅暈,顯得十分激動“好的,我這就去打電話。”
李愛華心裡覺得賊爽,在一位真大佬麵前裝範兒,這滋味的確不一般。
這位,可是未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佬啊!
就是眼下,汪石也算是有頭有臉的成功人士,小成功。他之所以這樣謙虛,是因為爺爺的身份和地位,讓人仰望!
而爺爺卻出於要幫助李愛華的私心,極力推薦和包裝了李愛華。
當然,李愛華名片上的那些頭銜和名下的企業,也是能唬住人的。
汪石打完電話過來,對李愛華笑著說“李總,趁我嶽父和大首長敘舊之機,不如我們就到隔壁的套間裡去聊聊,以便加深你對我的了解。”
李愛華點頭示意“請!”
汪石這個人十分乾脆、坦誠。
一開口就告訴李愛華“我現在的公司,鵬程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是去年夏天成立的。我拿著倒賣玉米賺來的300萬元,創辦的。”
李愛華在心中估算了一下,準備投資一百萬,占股份20就行了。
他淡淡地問了一句“有沒有引進投資的打算?”
汪石實話實說“有人送錢給我當然好啊!但我這個主業不突出,所以很多人想過要投資,但都沒有談攏。”
李愛華就笑著追問一句“主業不突出,的確……。這麼說吧,你成立這家企業之初,究竟想乾什麼?”
汪石談到了從發達國家進口電器、儀器產品。接著又談到了飲料廠,手表廠,服裝廠和印刷廠。
李愛華聽得頭疼,主業不突出是客氣的說法,好像就沒想突出主業!
見李愛華皺著眉頭沒說話,汪石覺得這位李總是看不上自己的企業。他的自尊被傷到了,激發起他心中的那份倔強,便對著李愛華放出狠話。
“簡單點說,就是除了黃、賭、毒、軍火不做之外,其他的都有可能涉及到。我是什麼賺錢就做什麼!”
李愛華聽到這裡,朗聲大笑起來。
“這很好!
一家企業成立之初,活下來最重要。
先生存再發展,所以賺錢才是硬道理。”
見對方肯定了自己的做法,汪石也嘿嘿笑了。
李愛華接著談了自己的想法。
“不過,要想把企業做大做強,還是要主業清晰。
可以選擇一個有前途、有潛力、政策扶持、環境寬鬆的行業,去深根細作。”
一番話說的汪石連連點頭。
他作為一個穿越者,了解汪石經營企業的能力和手段,人家未來就經營的非常好。鵬城萬科也是證券市場成立之後,最早上市的幾家企業之一。
之所以說出這番話,一來,他是這幾年經營商之後的有感而發。
另外,也是想在未來的大佬麵前裝個逼,給自己參股投資未來的鵬城萬科,做一個小小的鋪墊。
兩位老人握手道彆,李愛華沒有和爺爺一起回酒店,直接同汪石一起去參觀他的公司。
黃衛紅本來想陪他一起去參觀,幫他投資把關。
但李愛華覺得兩個人,必須要派一個人陪著爺爺,雖然爺爺有很多服務人員。
參觀之後,李愛華基本上就堅定了自己投資汪石公司100萬元的決心。
他直接了當地告訴對方“經過今天和你個人的接觸,再加上來公司進行參觀了解,我雖然並不看好你現在這家公司。但我看好你這個人,看好你的未來和能力。”
聽到這樣的評價,汪石感覺到有些尷尬,覺得對方是客氣地鼓勵自己。
便點頭致謝“謝謝李總的鼓勵!”
李愛華神情變得嚴肅起來“我說的不是客套話,是內心真實的感覺。我們現在在商海裡暢遊,算是市場經濟的第一批先行者。沒有以前的經驗可以借鑒,誰不是摸著石頭過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