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我華夏都崇尚以“儒”處世之理。
而其中的“道義”二字,就是儒家思想有關人與人競爭的核心理念。
儒家思想在競爭上的基本價值觀也是追求道義上的和諧,如孔子所著《易傳》中的“保合太和,乃利貞”,孔子子孫孔汲所著《中庸》中的“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都是“以和為貴”的人類和諧處世觀。
——【和】。
華藝大廈辦公室,王忠君雙手背負後背,抬頭眼看辦公桌後牆壁上的那方墨寶,墨寶中就一個“和”字,讓他默然良久。
與儒家對立的,是道家。
有關競爭,道家學派講究“無為”、“不爭”。
我不出風頭,我不出人頭地,那我就與世無爭,那天下萬事都惹不上我,那我就此無敵。
從本質上講,道家講究的是“避世修心”,這就跟儒家的“入世修身”有思想根源上的矛盾,因此在幾千年前的百家爭鳴時代二者對立久年,誰也不服誰,爭論不休。
因無絕對的對與錯,也就使得“道”和“儒”成了華夏文明流傳下來的最傳統的唯二的處世之論,又因大部分人都是要“入世”生存的,進而幾千年來都是“儒”壓過“道”。
於王忠君和王忠雷而言,既然選擇創辦華藝“入世”,那又何以“避世”為“道”?
而從八十年代下海撈第一桶金,九十年代赴美積蓄原始資金,再回國創業那麼些年的經曆中,縱使想要“以和為貴”,但也要問彆人願不願意啊。
你懂禮,彆人鄙視你。
你想和,彆人看不起你。
在而今大爭之世的大環境下,“以和為貴”就是“懦夫”的表現,那又何以為“儒”?
除了道和儒,影響華夏文明發展深遠的還有陰陽和墨家。
陰陽學派和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都是魯班,主要是這兩個學派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以人與自然的關係為思考核心的學論。
拋開裡頭為人詬病的封建東西,這兩個學派蘊含的“創造力”、“創新力”、“工匠精神”和“實踐出真知”,是影響整個文明幾千年來產生優良建設性的發展的。
然而,創造?創新?說起來簡單,能做到的又有幾個?
西方的金融不香嗎?躺著賺錢,還是賺全球的錢,誰還願意去搞又苦又累的創造和生產?
可如果不事生產、不搞創造,民生又如何維係,時代又如何進步,光要個金融有毛用?
故此,華國超越老美是必然的,這是文明洪流滾滾而來之下注定的結果。
但在此之前,老美的影響力和滲透力仍會源源不斷侵蝕我們的整個社會,雙方在文化上的碰撞也注定會愈發激烈。
若把“道”比作隱,適時低調;把“儒”比作和與善;把“陰陽和墨家”比作創造和創新。
三者擁其一,那絕非庸才。
三者擁其二,那就是良才。
三者兼容一身,那大概就是時代人物。
反之,若三者都沒有,那說明華夏文化的根源已經被淡忘,又在西方意識的強勢覆蓋下,就能輕易被洗腦衍生並崇尚西方的競爭哲學——功利主義。
所謂功利主義,就是精致利己主義,以個人的得失評判是非,不分對錯且不分善惡。
講究一個自己是否幸福就是判斷事物對錯的一切標準……這是西方著名哲學家【穆勒】提出來的,被整個西方奉行為真理。
隻要是能給自己創造“幸福”,那對於競爭對手在打壓上的手段就是不限的,是沒有限製的,所謂“仁義”和“道義”是不存在於西方世界的。
故而,璀璨時代的電影,讓華藝兄弟集團不“幸福”了,那華藝兄弟就要不計一切手段將“幸福”給奪回來!
這就是華藝,一家身處華國娛樂行業的本土龍頭企業,卻玩的是西方那套功利主義和處世準則。
在大小王眼裡,璀璨時代就是反派,不僅會阻止他們的發展,還要搶了他們行業第一的地位,更是很有可能搶了第一後還要遙遙領先於他們。
這怎麼能忍?
換作任何一方西方資本,預見這樣的情況都覺得是種侮辱,即便你的對手不想與你競爭,那你也無法忍受這樣的超越。
深受西方資本思想和手段影響的兄弟倆,同樣忍不了,不是忍不了電影的火,而是忍不了電影火了之後的連鎖反應,包括但不限於電影衍生產業鏈、行業資源和渠道的轉嫁等。
通過多方人脈打聽,他們也已經明確得知璀璨時代聯係了幾家玩具廠商的情況,這就表明了璀璨時代確確實實準備搞衍生產業。
搞衍生產業本沒什麼,問題就在於他璀璨時代搞得起,而他們華藝搞不起。
缺乏資金就搞不起周邊,缺乏特效公司就搞不起動漫,缺乏遊戲產業就搞不起影視化遊戲,這些東西璀璨時代都有,而他們華藝一個都沒有。
一個都沒有也就算了,璀璨時代還偏偏選擇在今年這個時段這麼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他們華藝快要上市了,原本就要靠上市圈一大波錢來把華藝的段位再上抬一個維度。
然而,璀璨時代要搞衍生,這就會將整個電影行業的潛力上抬一個層次不止。
那他華藝上市的時候,若股價是10塊錢一股的預計行情,還會有幾個冤大頭願意買?
為什麼不願意買?璀璨時代搞衍生為整個行業注入了新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