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正議大夫行燕王府長史崔鹹:
先帝以四科辟士,求多略不惑強明決斷者任三輔兩京之令,今亦擇散官有才理者補之。
卿識量淹通,理懷沈正,攝官無怠,曆職有聲,其鑒於茲,可檢校雒城令,散官如故。
……
春闈之前,京中出了一件大事。
有仙道修士潛伏城外,趁雒城令焦公良外出查案之際,於甲胄環衛之中突然暴起,發動刺殺,最終在聞訊趕來的府衛包圍下翩然而去,遠遁千裡之外。
而焦公良本人則重傷垂死,雖保住了一條性命,卻也至今昏迷不醒,無力繼續操持雒城縣務,被迫呈辭掛印。
經過朝堂之上一番爭議,雒城令一職最終交由正議大夫崔鹹擔任。
其人本是燕王府長史,總管府內事務,又是東萊崔氏的嫡脈,無論是家世亦或能力,都足以擔負起治理天子輦轂的職責。
除此以外,左監門衛上將軍卓鼎因功行見漲,自覺積累已足,宣布要閉關衝擊武相之境,也將自身職責托付給了右府,由右監門衛繼續掌管門禁。
“以一位上將軍為代價,將雒城令換成自己人,倒也算不上吃虧。”
當王景聽到那一篇《崔鹹可雒城縣令製》後,他便知曉了麗娘等人的謀算。
同時,麗娘背後之人也自然浮出了水麵,為王景所知。
正是燕王!
也隻有這位曾與先帝爭奪皇位的親王,才會如此不加遮掩,將自己的野心昭然於世。
而且左監門衛上將卓鼎以及國丈安陽侯,都與燕王走得極近,是廟堂上的同盟。
“燕王之意彰明較著、眾目昭然,偏偏身份特殊,反而令太後不敢輕舉妄動,頗受掣肘。”
先帝昔年上位,其實不太光彩,似有弑兄之嫌。
彼時先帝獲封代王,隻是太宗膝下諸子中毫不起眼的一位,朝堂之上最得人心的其實是齊王肖閭,接下來便是燕王肖旦。
偏偏齊王與燕王又都是太皇太後所育親子,兄弟倆文資武質皆是不凡,十六歲時齊齊入微,二十三歲那一年又先後突破先天,進階神意、練竅的時間也相差仿佛,俱都有武聖之姿。
——沒有武相聖者的實力,皇子們根本難以繼承大統,不然僅憑壽命一條便足以將其刷落。
王景前世曾聞極西之地有撒克遜一國,行虛君之製,以女王為一國元首。其人龜齡長命,年已鮐背依舊不曾退位,有子十歲被立為王儲,亦達六十四年之長。
於是有人感慨:古今天下,豈有七十年之太子乎?
但對壽達八百的武相聖者而言,哪怕你已耄耋黃發,在他們眼中也不過是垂髫稚子罷了。
隻要修行養氣有成,壽數便可達到自身極限正如那女王一般。
入微延壽至二甲子,先天壽二百,神意壽數與先天同,煉竅壽三百,武聖的壽命更是長達八百載。
雖然隻有同境界仙道修士壽元的八成乃至一半,但對凡人而言,無疑是超出太多太多。
大肖王朝立國近千載,實則隻過去了三朝,當今幼帝正是第四位君主。
由此可見,當年被譽為有武聖之姿的齊王和燕王是何等強勢、何等意氣風發,基本上已經鎖定了勝利的果實。
然而最後卻是資質平平無奇的先帝一鳴驚人,以不到百歲之齡成就武相,得了太宗歡心,被立為儲君。
至於齊王、燕王二人,前者突破武聖時失敗身隕,後者被指控以血祭之法謀害兄長性命,奪爵除國,終生不得入京,還是先帝登基後方才下詔將其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