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看似與念力無關的觀想之法,其實也是五念門之中的觀察門。
以智慧、正念觀察諸佛菩薩、佛國淨土之功德莊嚴,而行毗婆舍那,三昧成就,進趣菩提。
禮拜、讚歎、作願、觀察、回向,此乃五念門,前四者入於安樂淨土,末者出於利他教化,
乃是《往生論》中所記,素來為持念佛名的淨土宗所重。
此宗也是如今信仰最廣、香火最盛的一家。道佛各家禦使念力的手段,向來以淨土宗最為高妙,其餘諸家多有借鑒。
話歸正題,誌通二人若能得了棲霞寺允可,列席本次法會,其中自然好處多多,不可具言。
至於這種不請自來的行為會不會惹得棲霞寺不快,誌通心中卻是有數。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眾數以億計,香火之濃厚,豈是棲霞寺一家所能儘數占用得了的?
便是他們要通過將兩場法會合在一起舉辦的方式來引動念力為己所用,也不過相當於從泳池中往外放水,出口還隻得一枚針尖大小。
恰如一粟比之滄海。
而誌通二人作為真修,一個人便頂得上成百上千的普通人,若能參與進來,無異於擴大了出口的直徑,放出來的水也能更多。
縱使兩人在其中有所分潤,卻也比不得棲霞寺得到的好處大。
正是合則兩利之舉。
思索間,出租車已經停下,司機招呼道:“二位師父,棲霞山已經到了。
“這裡車開不進去,隻能步行入內。”
抬眼望去,隻見山勢起伏,不遠處波光蕩漾,浮光躍金,一條曲折山路蜿蜒而去,沒入雲深之處。
古刹坐落山間,層層上升,山門、寶殿、法堂散布各處,其中自有一份錯落有致的美感。
南山勢回合,靈境依此住。
殿轉雲崖陰,僧探石泉度。
龍蛇爭翕習,神鬼皆密護。
萬壑奔道場,群峰向雙樹。
天花飛不著,水月白成路。
今日觀身我,歸心複何處。
“不愧是千年古刹,空宗祖庭。”誌通讚歎一聲,掏錢付了車費,便和小師弟徒步往山上行去。
山門巍峨莊嚴,步道遊人如織,有穿著紅馬甲的誌願者分列道旁,提供外語導遊和醫療服務。
他倆身著僧衣,雖未披袈裟,卻也與普通人區彆開來,有著明顯不同,於是一路暢行無阻,不少遊人見了還主動問好。
每當這時,二人必停下腳步,鄭重回禮,誌通雙手合十,口誦佛號,誌常則落後半步,頷首示意。
泉水叮咚,山色時隱時現,不少寺中僧人卻步履匆忙,於各殿諸堂之間奔走來去,言語之間也多是關於信眾捐款大小的對比,多了幾分世俗喧擾,少了幾分清淨。
誌常見狀有些失望,對誌通道:“原來棲霞寺和我們也沒什麼不同,有修持在身的畢竟是少數。”
在法門寺中也是一樣,在外拋頭露麵的多是普通僧人甚至是廟混子,真正與神佛交感的都在觀想本尊之相好,嘗試有相無相、入我我入的修行,不會隨便出現在人前。
“世情如此,誌常小師父不必掛懷。”誌通尚未開口,卻有人在旁笑眯眯出言,“這是我們的選擇,也是時代的選擇。”
自己的名字被一口叫出,誌常悚然看向來者,卻見是一名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帶著眼鏡,文質彬彬。
見注意到自己,倒也不慌不忙,從懷中掏出一個軍綠色小本本,對著二人晃了一晃:
“兩位師父不必緊張,我是民宗辦五司的。”
“阿彌陀佛,”誌通接過小本本查驗一番,而後交還對方,雙掌合十,低頌佛號,“原來是五司的同誌,不知找我師兄弟二人所為何事?”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