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工智能!
15個自然日後……
一艘帶著太陽能板,四四方方的探測器高速掠過白矮星的近日點。
即使在數千萬公裡的距離下,那顆白矮星依舊顯得非常小,像一顆位於遙遠處的星辰。
但它的光芒已經很明亮了,探測器附帶的太陽能收集板在正常工作。
探測器漸漸遠離白矮星而去,並使用自己的電弧推進器緩慢調整軌道。
下一步,它要一圈圈降低自己的橢圓環繞軌道,完全泊入白矮星附近。
這已經是第四顆發射向“d001”環繞軌道的探測器了。
北極星完全不受不利處境的影響,他還在不斷的在已經失去了一部分的通訊網絡裡刷著信息。
“墨提斯,我們的各種金屬還夠用,要不要再多發射一些其他類型的探針。從來沒有人類近距離觀測過白矮星,這必定是難得的機會。”
墨提斯依舊一板一眼的背著探索守則。
“對白矮星和基本環繞係統的測繪工作已經完成,應該優先尋找資源進行補充。”
“好吧,確實應該先補充物資。”
測繪發現,白矮星附近環繞著一圈小行星帶,軌道半徑約為水星軌道的一半,距離恒星非常近。
其物質來源應該是此前恒星逸散的物質,其中有少部分被重新捕獲了,形成穩定軌道。
小行星帶以星際塵埃為主,但不乏較大型的隕石。
他們決定找一顆比較大的隕石停泊,在那裡建立基地進行修整。
……
脈衝引擎的強大推力下,艦隊能輕易的完成變軌,遠沒有探測器那麼繁瑣。
艦隊的軌道呈現陡峭的螺旋型下降,兩圈內就抵達了小行星環的位置,找到一顆直徑約50公裡的不規則隕石停靠。
即使是一顆在宇宙中極不起眼的塵埃,連表麵重力都聊勝於無,但它在最大不過兩百米的艦隊麵前卻顯得宛如接天連地一般龐大。
與其說是“停靠”,其實更像是降落在其上。
艦船輕盈的貼在小行星地表,位於腹部的艙門無聲的滑開,早已準備就緒的各類工程機器人蜂擁而出。
“工蜂”三號艦,為艦隊的生存做出巨大貢獻,傳奇事件的親曆者,這絕對是一艘有著故事的艦船。
然而它現在被兩個沒有感情的人工智能小心翼翼的拆掉了。
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工業艦的價值,它的外殼被拆開,作為工廠雛形的保護殼,內部的生產單元被全部拿了出來擺在飛船外殼保護的地表,利用充裕的空間,所有機械都可以完全展開,滿負荷運轉。
剩下的合金骨架正好作為建築框架使用。
……
黑色的長方形工程艦被徹底拆解開了,連引擎都被改造成了大型冶煉爐。大量的結構被用於其它用途。
幾排銀白色合金製成的框架被固定在小行星的岩質表麵上,框架上焊著被精心修正過形狀的裝甲板,整體看上去就像資料記載中以前的工廠廠房。
各個角度探照燈的光芒籠罩下,大部分儀器都被擺放在其中。
百米見方的巨大空間裡稀疏架著各種已經完全展開,精細結構反射細碎銀色光芒的器械。
其中放著各種各樣的精密機械臂和其它小型結構,所有生產單元都在有條理的運動著,遠看如翻騰的海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