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工智能!
一艘“穹頂”級指揮艦停泊在“"d001i”的同步軌道上。
從不遠處的“刻痕”級護航艦上觀察,“穹頂”級兩百米長的艦體對比背景中的巨大星球陰影,顯得如塵埃般渺小。
此時,指揮艦將艦首對準白矮星方向,邊長四百米的收集膜正在緩緩展開。
在這個距離下,收集恒星的光芒是不可能的,空曠的軌道上也沒有什麼物質可以利用。
但兩個人工智能自有打算。
可以看到,藍色膠質覆蓋的膜上,此時密密麻麻的鑲嵌著極薄的透明水晶,宛如蝴蝶翅膀上的鱗粉一樣反射著細碎的星光。
……
兩小時前,小行星基地。
合金構造包圍著一個空前龐大的建築,主體有一百多米高,似乎比停泊在遠處的指揮艦還大一圈。
它形似射電望遠鏡,在巨大的金屬框架擁簇下,一個直徑百米的圓弧型鏡麵結構懸掛在空中,鏡麵覆蓋著黑色的材質,宛如弧形的台地,它的背麵則安裝慢複雜的機械結構。在鏡麵中央,有一座金屬框架製成的塔樓,頂端覆蓋著密集的儀器和造型誇張的巨大天線。
這個建築是根據數據庫中記載的“遠程能量傳輸技術”修建的,能發射能量凝聚的激光至遙遠處的接收站。屬於目前還處在實驗階段的技術。
“雙方軌道預測模型已確定,偏差值小於005,第一次能量傳輸實驗開始。”
單向的激光在真空中是不可見的,隻能看到弧形結構表麵覆蓋的黑色材質顏色正在逐漸變淺,變成白色,最後像真正的鏡麵那樣反光,像哈哈鏡一樣反射出星空扭曲的倒影。
但它確實抽取著工業區近十分之一的發電功率,將其以光速發射向遠方。
……
當第一束激光跨過兩個小時的路程,順著計算出的軌跡,精確擊中北極星旗艦時。明明身處黑暗中,“穹頂”級指揮艦張開的薄膜卻詭異的自己發出了亮光,像黑夜中的燈塔。
那其實是高能激光打在吸收片上時,散射的部分光芒,看上去就像每一片晶體都在自己發著強光。
實際上隻有兩三成的能量成功被特製的接收器轉化為電能進入能量循環係統,但這已經算非常可觀的補充了。
多餘的部分則無法被利用,被晶體折射出去以避免產生廢熱。如同在太空中點亮了一顆星辰。
似乎有些浪費能源,但這項不成熟的技術卻勉強負擔起了北極星艦隊的常規消耗。
作為燃料的氫儲量不多了,為了在深空中節省寶貴的能量,北極星準備運行在行星向陽麵時行動並接受能量傳輸,而處在背陽麵時則進行休眠。
因此探索工作也變成逐段進行。
“白天工作,晚上睡覺,想不到離開太陽係了竟然還能過上這樣規律的生活……”
即使現在徹底沒了聽眾,北極星依舊自娛自樂的在空蕩的通訊頻道中刷著消息。
孤獨?那是什麼東西。
……
“d001i”行星表麵,位於赤道附近的探索基地“c12x”。
廣袤的大地依舊籠罩在黑暗中,群星的光芒似乎也被徹底吸收了,沒有為這個暗沉的世界帶來一絲光亮。
而現在,赤道附近的天區多出了一顆不動的星星,那是北極星的指揮艦正在接受充能。
那顆星辰亮起的時候,基地如火如荼的準備著各項探索活動,燈光明亮,而熄滅時則都安靜休眠。
這顆沒有太陽的行星神奇的再次有了晝夜之分。
一架半米高的機器人,飛快揮舞著六條靈活的機械足,在廢墟的縫隙間快速移動,像一隻某個種類的蜘蛛。
坍塌的建築將地表覆蓋的晶體砸出巨大放射狀的痕跡,甚至有來自原本地表的未知物質翻卷出來,然後被真空環境定格。
幾乎所有事物表麵都凝結出一層厚厚的白霜,看不清楚具體材質。
“捕鳥蛛”六足探測器在北極星的控製下成功進入城市邊緣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