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軍政委員會,其實是個“議事會”,也即朱慈煊有事時,把這些人找來議一議。原則上這個委員會不會發布軍令與政令,這一點,朱慈煊從現代時空過來的,不會故意把自己的手腳拴住,至於現在的朱慈煊,還需要獨斷。
孫素問最近有些失落,擔心李定國來了之後,他的位置可能不保,但實際上他想多了,雖然他“恭陪末座”,但依然在坐。
朱慈煊其實不反感孫素問這樣“求上進”的人,在明末,真正應該反對的,是那些食古不化,哪怕出出賣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都一定要抱著某種舊觀念不改變之人。
求上進的人,也屬於有“求”於人,隻要有“求”,那就得有付出。就說明這人懂得變通。
再次,則是對李定國部下也即晉兵進行天火軍相關基礎訓練和火槍訓練。天火軍攻占澄江,不傷一人,極大地震撼了李定國手下。
(其實是晉兵吸引了清軍的火力,不然清軍的佛郎機炮率先打擊天火軍,想要零傷亡絕對不可能。)
當然這些訓練也有區彆,過去遊擊將軍以上的人,在教導隊裡訓練;而遊擊將軍以下的人,則在大部隊裡訓練。
這個也屬於沒有辦法,是騾子是馬,總得出來好好地溜溜。
放權行政院,加強與改組“軍政委員會”,對晉兵進行訓練,既是朱慈煊順勢之為,但也是被形勢所迫。
因為朱慈煊打退了明軍對呈貢的攻擊,讓南明太子頓成雲南的風雲人物。一些不願意做滿韃順民的民眾,一些對大明有感情的民眾及各類勢力,成群結隊向呈貢湧來。
進入六月,呈貢每天新增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千人。
但是,這些人又不是都可以成為軍人或官員的,他們中的四分之三都隻能成為農民,畢竟來投奔的人中,有一半屬於老小。
早期人口基數不高時,來個三幾千人,呈貢還有辦法安排安頓。但是,當人口突破了一個極限,麻煩就來了。
彆人來投奔你了,首先得解決彆人的吃住吧。好在雲南不缺竹木,也不是寒冷之地,建個簡易房可以就地取材,速度也不算慢。種花家勤勞之名不是虛的,自給自足代代相傳,蓋房子也沒問題。
但是,吃的呢。
儘管可以從商人手上購買糧食,吳三桂也做不到絕對封鎖,但是,那個價錢卻是很昂貴的。
而且,錢呢?
儘管打下呈貢這個吳三桂的後勤基地之一,繳獲了10萬兩銀與3萬石糧,但現在投靠朱慈煊的人,總人口已經超過了3萬人。
其中一半的人,不要朱慈煊發薪水,但卻需要朱慈煊救濟。
哪怕這些人都是農民,有手有腳也愛勞動,分得了田地立即就開乾。可要收獲糧食也要等個月之後。
朱慈煊打了勝仗一回來,負責內務的馮仁賢和行政院戶部右侍郎梁寅就來報告,銀兩和糧食,都隻夠一個月開支了。
錢糧,可以考慮使用積分兌換,但這是萬不得已,譬如明天就揭不開鍋了,今天可以用積分兌幾萬斤糧食救救急。
此時還有一個月緩衝時間,絕對不能打這個主意。
現在朱慈煊係統還有積分3312點,如果用來兌換糧食,到時能兌換200萬斤左右,兩三萬人生活,每人可攤分到70斤糧;如果兌換食鹽再換錢,可換回15萬兩銀左右,也相當於可以解決兩個月左右的開支。
所以,要錢糧,必須向吳三桂要。手上的積分與經驗值,唯一兌換的就是裝備,就是槍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