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後者是秦惠文王的嫡長子,按照宗法製,不出意外的話絕對是嬴蕩繼位,這樣列國不對他產生極大的關注才怪!
在他們看來,秦王蕩應該是一個重武好戰的國君,類似於商紂王、吳王夫差這樣的君主。
不怪魏王嗣他們如此認為,蓋因他們聽聞秦王蕩就有個喜好,特彆喜歡舉重。
眾所周知,秦國地處邊陲,遠離中原,常年與遊牧民族作戰,氣候乾冷,環境惡劣,人人尚武好鬥,少禮節而蠻風盛,加上為一統天下,大力鼓勵參軍,以軍功論賞。
故而本就尚武的秦國,若是在更加暴戾恣睢,好戰嗜殺的國君的統治之下,勢必進一步窮兵黷武,最終讓秦人自食惡果的。
但是,讓包括魏王嗣在內的山東諸國的大王們大跌眼鏡的是,秦王蕩所表現出來的侵略性是很強,但是其並非是盲目地做事,盲目地擴張的。
秦王蕩心思縝密,似乎每一步都被他算到了!
“大王,你猶豫的應該不是以何種姿態對待秦王蕩,而是如何應對秦伐義渠之事吧?”
“正是。”魏王嗣歎氣道“曆代秦君皆有狼子野心,至嬴駟一代,秦國稱王,嬴駟、嬴蕩父子皆是一代雄主,銳意東出,野心勃勃。倘若秦王蕩如秦惠文王滅巴蜀一般,把義渠滅了,秦國便沒有後顧之憂,國力也將更上一層樓!寡人為此感到深深地擔憂。”
“大王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是秦國世居西隅,我魏國與義渠之間有數千裡之遙,中間隔著一個偌大的秦國,鞭長莫及,倘若秦王蕩鐵了心要滅義渠,如之奈何?”
“芒卯,你的意思是,讓寡人坐視義渠被秦國吞並嗎?”
“秦人與義渠人之間的戰爭持續了四百餘年,秦國屢占上風,乃至於在秦惠文王的時候一口氣奪取義渠二十五座城池,但始終無法消滅義渠人。大王,義渠人悍不畏死,他們與中山國的鮮虞人一樣,以戰死沙場為榮,以忍辱偷生為恥,所以說秦滅義渠,絕對沒有那麼簡單。”
“善!”
魏王嗣又道“秦滅義渠,不可能一蹴而就,寡人之所慮者,莫過於秦王蕩之心性。嬴蕩之野心,比其父嬴駟更甚,其所展現出來的侵略性太強了。秦國益盛,東出之勢就愈發無可遏製!秦國東出,魏、韓首當其衝,現在秦王蕩表麵上結好我魏國,但誰知道日後秦魏兩國是否交惡?”
聽到這話,芒卯與太子遫都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魏國的有識之士不少,他們心裡都很清楚,秦國益強,其鄰國的處境將會變得十分危險。
“大王,更長遠的利益咱們謀劃不到,也無法謀劃,但是當下的形勢便如此。”芒卯歎了口氣說道“朝中的倒秦派不少,但臣隻忠心並效力於大王一人。臣說一句在理的話,還請大王勿怪。”
“請講。”
“如今天下大勢,有魏、秦、齊、楚、韓、趙、燕七大戰國,諸如中山國、宋國之流,雖已稱王,但稍遜一籌,而魯國、薛國這般撮爾小國不值一提。七大戰國中,以秦、齊、楚三大霸主國為最強者,其餘四國次之!”
芒卯搖搖頭說道“大王,我魏國處中原四戰之地,東與齊國、宋國,乃至於薛、衛、魯等幾個泗上小國接壤,西與秦國接壤,南與韓國、楚國接壤,北與趙國接壤,這種地理位置可以說是天然的優勢,也可以說是天然的劣勢。”
“芒大人,此話怎講?”魏王嗣還在沉思,這時坐在一側的太子遫就出聲詢問道。
“說是優勢,凸顯於文侯之時。文侯是我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天下進入大爭之世以來,文侯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經濟,使魏國一躍成為中原的霸主!時至今日,我魏國之富裕依舊甲於天下。所依靠者,莫過於地利。”
太子遫聞言,微微頷首。
魏國的周邊國家中,各有各的特產。
秦國的家畜、皮革、玉石,趙國的布帛、棗栗、家畜、皮革,楚國的鳥獸、橘柚、茅竹、絲綢在當時都很有名,魏文侯鼓勵魏國百姓從商,參與各國土特產貿易,魏國獲得了大量的商業稅,國庫十分充實。
而魏國初立之時,魏國西有秦韓,南有楚,北有趙,東有齊,地處中央,易攻難守。
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他用李悝、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吳起等為將,攻掠中山國、秦國、楚國;以李悝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自三家分晉之後,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
文侯在位五十年,選賢任能,內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國河西地區,向北越過趙國,伐滅中山國,向東打敗齊國大軍。
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
而魏文侯任用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芒卯又道“至於說劣勢,這一點大王和太子應該都很清楚。秦國自獻公起,曆孝公、惠文王,到現在的秦王嬴蕩,整整四代明君發憤圖強,勵精圖治!而我魏國自文侯起,曆武侯、惠王,到現在大王這一代,亦是四代明君。為何秦國的國力蒸蒸日上,而我魏國自惠王晚年之後便走了下坡路,到大王治下才勉強挽住頹勢,開始中興?”
“這……”
“是地理之弊也!”芒卯沉聲道“秦有崤關、函穀關之險,處四塞之地,完全可以閉門造車,不理外事,而我魏國卻不行。魏國地處中原,膏腴之地,人人覬覦,文侯、武侯之世,乃至於先王的時候尚且依靠魏武卒的犀利,橫行天下,列國賓服,而不敢冒犯。”
“但是在先王之世,先王把咱們魏國的霸業推向了頂峰,也是先王把魏國帶到了低穀!當時魏東敗於齊,南辱於楚,西喪地於秦七百裡,全然沒有霸主魏國的氣勢,魏國之國力便一蹶不振。如若沒有大王這些年來的勵精圖治,可能魏國之傾頹之勢無可挽回,便連韓、燕、趙這樣的國家都有所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