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有銳士!
此時,在雒水河畔已經聚集了數以萬計的平民百姓。
秦王要在雒水河畔進行稱鼎的消息,已經傳遍了整個雒陽,遠至韓、魏的部分城邑,都有好事者前來觀看。
若是時間再長一些,可能大江南北,黃河兩岸的商旅都會趕到這裡,一睹九鼎之風采!
這就是九鼎的魅力所在。
為了維持現場的秩序,秦王命萬餘兵馬在外圍站崗、巡弋,以備不時之需。
而在雒水河畔的一角,已經建造起一座四方台,周圍插著蔽空的旌旗,皆屬玄色,上繪命玄鳥的圖案,正是代表秦國的旗幟。
秦王與子姬延都來到這座四方台上坐下,一眾公卿大夫亦是對席而坐,四方台臨河一角,在外圍有甲士把守,閒雜是不許入內的。
百姓們都圍著雒水河畔,看見已經被放置到地上的龍紋赤鼎,都七嘴八舌的議論著。
“哎,你秦王要如何稱鼎?”
“誰知道呢?自古以來,稱重之法,隻能以度量衡來稱一稱。可是這寶鼎這麼重,這麼大,需要多大的一杆秤來稱?”
“嘿嘿,依我看,造這麼大的一杆秤也不現實。隻能把寶鼎拆成十幾塊來稱!”
“這九鼎可是神器!傳國之寶,怎能拆就拆?這可是壞氣閱事啊!”
這時,姬延已經看見岸邊停靠著一艘大船,不由得困惑地道“秦王,這裡又沒有度量衡,你要如何給龍紋赤鼎稱重?”
“此易耳。”
秦王神秘莫測的笑了笑,又對眾將道“爾等將寶鼎抬到船上,等船穩定,再在船舷上齊水麵的地方,刻一條道道。”
“諾!”
孟賁等眾將聞言,都合力將龍紋赤鼎抬到大船上,然後下來,獨留大鼎,待船不再搖晃的時候,他們按照吩咐,在船舷上與水麵平齊的位置,刻了一道痕跡。
然後,秦王又命人將龍紋赤鼎抬了下來,把大大的石頭,一塊一塊地往船上裝,船就一點兒一點兒往下沉。等船沉到剛才刻的那條道道和水麵一樣齊了,秦王就叫人停止裝石頭。
眾壬大眼睛,起先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看到現在,這才恍若大悟!
“好!”
“彩!”
“這真是一個絕妙的主意!”
誰都明白,隻要把船裡的石頭都稱一下,把重量加起來,就知道龍紋赤鼎有多重了。
姬延亦是讚歎道“秦王果真有大智慧,竟然連這種辦法都能想到!”
“哈哈,周王過譽了。”秦王一副謙虛的模樣。
這種稱鼎的原理,其實是秦王效仿後世的“曹衝稱象”。
曹衝稱象的故事在後來家喻戶曉。
年僅六歲的曹衝,利用漂浮在水麵上的物體的重力等於水對物體的浮力這一物理原理,解決了一個連許多有學問的文人都一籌莫展的大難題,這不能不是一個奇跡。
實際上,聰明的曹衝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換法”。
用許多石頭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劃記號,讓大象與石頭產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稱出石頭的重量,使“大”轉化為“”,分而治之,這一難題就得到圓滿的解決。
秦王稱鼎亦然。
接下來的幾,秦王就在雒陽王畿遊玩,姬延為東道主,自然是不敢怠慢的,陪著秦王到處遊山玩水,還跑到北邙山的子獵場進行圍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