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有銳士!
楚王熊槐是一個好人,但絕不是一個好君主。
楚王有著上古賢君之風,也想將楚國的事業發揚光大,隻可惜天不遂人願,碰上的對手都是這般強橫的,再加上他自身的性格缺陷,沒有這麼大的魄力。
所以,楚國不缺人才,不缺敢於為富國強兵付出一切的人才,但楚王就是無法知人善任!
這不得不說,是楚國的一個悲劇!
諸如屈原、昭睢、昭魚、景翠這些人,哪一個不是難得一見的大才?但凡楚王知人善任,楚國就不會淪落到今時今日這種地步!
良久,屈原長歎一聲,又不禁道“王上,多謝你的開導,臣明白了。隻是,臣很疑惑,王上為何要這般開導屈原?難道王上就不怕屈原日後回了楚國,將秦國的重要情報都帶回去,威脅到秦國的安危?”
“王上就不怕,有朝一日屈原用在秦國學到的商君之法,使楚國富國強兵,繼而威脅秦國?”
秦王蕩聞言,意味深長地道“屈子,你是要聽真話,還是要聽假話?”
“自然是真話。”
“若是真話,寡人可以明明白白的告訴你。怕,寡人怕有朝一日,楚國真的富強了,國力日盛,將威逼大秦。對於屈子所言,將秦國的重要情報都帶回楚國,寡人倒是不怕。”
“為何?”
“因為寡人了解屈子你的為人。打個比方,一日屈子同寡人住在一個屋簷下,寡人睡著了,旁邊放著一塊寡人的金子,屈子會拿走嗎?”
屈原老老實實的搖搖頭。
“這不就是了?屈子你是君子,寡人對屈子坦誠相待,屈子何以負寡人?”
秦王蕩這的確是在“欺負”屈原這個老實人!
屈原哭笑不得地道“王上還真是看得起屈原。王上,臣很是不解,既然你怕屈原回國之後,在楚國進行變法,強盛楚國,繼而威逼大秦,又何必讓屈原入秦為相?又何必不將屈原挽留在秦國?”
聞言,秦王蕩回道“屈子要走,寡人是不會挽留的。寡人了解屈子,屈子之身雖在於秦,然則心係楚國,有朝一日,屈子要返回楚國,寡人若是強行挽留,則屈子必將自刎於寡人麵前。寡人說的對嗎?”
屈原重重的點了點頭。
知我者,嬴蕩也!
以屈原剛烈的性子,是絕對無法容忍秦王蕩這般挽留的。而後者也知道這一點,他喜愛屈原之才,不忍殺之,故而也一定會放屈原回國,屈原自己都清楚秦王蕩肯定會這麼做的。
所謂知己,不外如是。
“那王上又為何讓屈原入秦為相?彌子夏、甘茂之才,當不在屈原之下矣,王上又何必舍近求遠?”
秦王蕩微微一笑,說道“屈子,你是治世之才為何看不清楚這一點?寡人與屈子,實為各取所需也。屈子之才,用於當前之秦國甚好,好劍就應該用在劍刃上。寡人認為,此時的秦國更需要屈子你這樣的大才執政。”
“而屈子也需要了解到更多的商君之法上的知識,看一看秦國經過變法後的境況,再根據楚國的國情,製訂更加適合楚國的法令,才能在楚國行之有效的推行,不是嗎?”
屈原微微頷首,表示讚同。
秦王蕩又道“屈子,寡人想,你不可能不清楚。咱們之間,是在各取所需。至於你所說,害怕楚國經過你屈原的變法,繼而國力昌盛,以至於威脅到我大秦的安危,這一點,老實說寡人不懼。”
“為何?”
“楚國封君遍地,王權尚衰,屈子要進行變法,就會觸犯楚國舊貴族的利益,豈非困難重重?楚國何去何從,仍未可知。再者,經過變法之後的楚國,還能追得上我大秦嗎?這也還是一個未知數。”
聞言,屈原深深地看了秦王蕩一眼。
這個男人,真是太可怕了!
事實上,秦王蕩並不相信屈原在楚國的變法能夠成功,即便成功,也未必能追得上秦國的步伐!
楚國,此前就有吳起、屈原兩個人進行變法,可是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好歹也有一些成效的,隻是不如秦國的商鞅變法那樣顯著,那樣徹底。
屈原變法不同於商鞅變法,所遇到的阻力更是迥然不同的。
變法,首當其衝的,就是要削弱舊貴族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君的權威。
然而屈原自身就是楚國的一個貴族。
屈原出生於楚國貴族,和楚王一樣,羋姓,但楚王是熊氏。這一姓氏,出自黃帝顓頊係統的祝融氏。羋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於楚,遂居丹陽。
春秋初期,約公元前七世紀,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封在“屈”這個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為氏了。
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類似的,還有春秋時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戰國時代的昭氏和景氏。
昭、屈、景是楚國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夠從春秋前期一直延續到戰國後期,一直處於楚國的高層,這個家族可謂經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閭大夫,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務。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可稱之為“公族”或“公室”,那麼他和楚國的關係,當然也就不同一般。
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
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當大官的人不多,隻有屈原和之前被秦國俘虜並自刎的大將屈丐。
秦王蕩之所以認為,屈原在楚國的變法不會成功,原因很多,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變法所遇到的阻力和此時楚國的外部環境,以及楚國自身不團結等眾多因素。
商鞅變法時的秦國,一貧如洗,秦人自上而下的,都想要收複失地,一雪前恥,要知道當時的秦國差點都被魏國打到亡國了!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在這種危機意識下,秦人眾誌成城,大多都支持商鞅變法。
而楚國呢?
楚國七八百年的曆史,隻有一次差點被吳國打到亡國,孫武“千裡奔襲,五戰入郢”,要不是秦國出兵相助,再加上吳軍不得人心,楚國不是亡國了,就是四分五裂了。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