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有銳士!
鄭國渠是以涇水為水源,灌溉渭水北麵農田的水利工程。
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它發揮灌溉效益的一百餘年,而且還在於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後世引涇灌溉發生著深遠的影響!
秦以後,曆代繼續在這裡完善其水利設施:先後曆經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禦史渠、明代的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等曆代渠道。
漢代有民謠田於何所?池陽、穀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
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這民謠稱頌的就是引涇工程!
鄭國渠修成後,大大改變了關中的農業生產麵貌,用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較大的涇水進行灌溉,增加土質肥力。
秦國的農業,迅速發達起來,讓原本雨量稀少,土地還算貧瘠的關中,變得富庶甲天下……
秦王蕩是有著修建關中水渠,灌溉農田的想法的,隻不過現實卻不得不讓他低頭!
以現有的生產力,秦國很難再繼續發動徭役進行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了!
……
“大王有詔!”
在鹹陽,以至於滎陽、涇陽、藍田等秦國大大小小的縣城門口,都張貼著顯眼的告示。
每當有告示張貼出來的時候,路過的百姓都會不由自主的觀望過來。
不論是販夫走卒,還是富賈豪紳,或是遊俠士子,形形色色的人都圍在一起,人山人海的看著告示!
為何?
因為國家每出台一份告示,就是一道政令,不管是征兵的,征糧的,還是有什麼彆的政策,都與他們是息息相關的!
“這上麵寫的什麼?”
“噓,靜聽!”
站在告示欄邊上的小吏環視一周,隻是看了一眼底下的人群,便朗聲道“列位,此乃大王之新政!”
“從此往後,自大王而下,包括大王在內,秦國所有人不論高低貴賤,每個人十六歲以後,都必須要有自己的一塊耕地,耕地所出之米粟,儘充公於義倉!”
一聽這話,人群當中又是一陣喧嘩。
人們都紛紛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起來。
他們所議論的,無不是這義倉意味著什麼!
“大人,不知道何為義倉?”
“問得好!”
小吏昂首道“義倉,有彆於官倉。此乃備災荒之倉稟也!日後每至秋收,家家戶戶都將各出粟麥兩石。”
“若遇災荒,則災民當取食於義倉,而不必官府倉促賑災,耽誤救命之糧!”
“謔!”
這番話在人群當中都掀起了一股軒然大波。
在場的,即便是目不識丁的平頭百姓,都已經知道這義倉意味著什麼。
旋即,小吏又解釋到,義倉歸於各地官府管轄,若無秦王手令,若無緊急災情,各地官府不得開倉放糧,更不可吞沒,違者依法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