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去愛城裡的姑娘!
公司開業以來,一直是小規模納稅人,按照收入的4繳納增值稅。
現在已經調到3了。當年還分工業和商業分設兩檔不同的征收率,工業是6,商業是4。現在國家有錢了,開始還利於民,藏富於民間了。
由於我們的銷售毛利率並不高,也就是商品的增值率不高,這種情況下就不適合采用簡易征收率繳納增值稅,按一般納稅人要合適得多。
有人要問了是不是所有情況下一般納稅人都要比小規模納稅人合適?
答案是否定的。
比如說醫藥製造行業。這個行業有的單品毛利率能到90以上,進項稅額極低,就不適合采取一般納稅人繳稅。
還有一個行業,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房地產行業。
房地產行業的銷售毛利率也很高,大家可以算,那水泥、鋼筋,還有磚,能值幾個錢,抵不了多少稅。
在大家的印象裡,房地產行業是暴利。
暴利沒錯,那得看什麼財務指標。如果看投資回報率,那絕對是暴利,因為房地產行業的經營模式是負債經營,是杠杆投資,高風險,高回報。在國家大的產業政策下,風險也沒那麼大,盯好指揮棒就行。如果你要看銷售淨利率,其實也沒多少。
這種企業有兩大負擔稅負高、銀行利息高。最終剩到企業手裡的,是“合理”利潤。
什麼是合理利潤。一個企業年淨利率10,就可以算一個優秀的企業,510就是合理利潤率,低於5,就是敲響警鐘了。
如果淨利率能到20以上,那就可以算是暴利了。可能大家覺得這個數字不高,不那麼“觸目驚心”。要知道,這是在不走私,不偷稅,不漏稅,員工都簽合同,全員都上社保交住房公積金,合法經營的情況下的淨收益。
現代人炒股的多,遇牛市的時候,連拉幾個板兒都是有的,那收益率是按10的複利往上翻。再看實體企業的收益率,確實沒那麼吸引人。所以,才出現國民經濟“避實就虛”的情況。
所以央行一放水增加流動性,錢轉彎抹角的都往股市和房地產行業流。
股市是投資回報率高,房地產采用杠杆投資負債經營投資回報率也高,具有虹吸效應。
前麵提到的醫藥製造行業,有一項巨大的支出,就是銷售費用。大家可以充分的大開腦洞去想,這筆開銷有多大。大到民怨沸騰,國家不得不管的地步,所以才有了“兩票製”。這裡就不展開去說了。
一般情況下正常生產,正常銷售的企業,淨利率能超過10,在1215之間。生物製藥企業能超過20,但不會超過30,像華大基因這種,就不清楚了,嗬嗬!
貌似這是個暴利行業,但懸在醫藥製造行業頭上有兩把劍。一把是新藥開發。沒有新藥開發,企業走不了多遠,就被“市場”淘汰了。要做新藥開發,一般一個藥品從立項、研究、開發,到小試、中式、注冊、臨床,到投放市場,正常周期得10年以上。好多藥企是走在新藥研發的路上,還沒走完就死掉了。那就是欲練神功,必先自宮,如若自宮,未必成功!
大家看過徐崢主演的《我不是藥神》。他為什麼費那麼大勁去印度走私藥品!因為,我們的藥品生產企業還在“孵化”,生產不出這種藥品。我們的藥企很多,但時間短,規模小。全國近5000家藥企的產值加在一起,抵不上美國輝瑞一家藥企。
大家都知道,申請專利有三種類彆發明創造,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
我們的藥企主要走的就是實用新型的仿製藥這條道兒。國民藥企的發展任重而道遠,路還長著呢!
藥企頭上還有一把劍,就是g認證,但代之以藥品“飛檢”。以前是五年一檢,現在是指不定什麼時候檢查!
一旦國家換版,提升管理標準,按以前標準建設的廠房,購買的設備或者升級,或者作廢。這對一個企業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平時一瓶一瓶賣藥賺那點兒錢往基建裡投,就像把水往旱地裡灑一樣,永遠沒頭。
所以,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吧。
彆隻看賊吃肉,還要看到賊還挨揍呢。
像醫藥製造行業和房地產行業,由於銷售毛利率太高,也不適合一般納稅人繳稅。房地產以前交營業稅,不存在這個問題,營改增之後,經企業申請,經批準後可以采取按征收率簡易征收的辦法管理。至於藥企,如果屬於血液製品加工等生物製藥行業,也可以申請按征收率簡易征收的辦法管理。其他的,硬交稅吧!
我們是商品流通行業,不要談淨利率,毛利率都很低,好多品種都在“走個流量”。所以,想方設法都得轉為一般納稅人。
擱現在,小規模納稅人轉一般納稅人,到規模了,自動就轉了,是必須轉,不轉不行。當年不行啊,審批流程複雜著呢。
原來,我們賣場的地點比較複雜,地處步行街,當年做行政規劃的時候,兩個區沒分清,沒有定論。居然會遇到這種事,真是聞所未聞!
就好比老父親要分家了,說好了兩個兒子怎麼分怎麼分,結果分完了一個兒子不滿意,提出不公平要重新分。重新分也分不明白,後來這事兒就撂下了。老父親一句話你們先這樣湊合著過吧!於是就這樣了。
湊合過可以,寫在房本上不行,就是這麼一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