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章 上元節二_百骨刀之九州旗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百骨刀之九州旗 > 第六百六十章 上元節二

第六百六十章 上元節二(1 / 1)

百骨刀之九州旗!

明帝敬佛,源於佛教說。這種說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編的《社會風俗三百題》中“佛教教義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無量壽經》有‘無量火焰,照耀無極’說法。在佛教教義中,燈一直是作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經典中反複宣傳‘百千燈明懺悔罪’《菩薩藏經》,‘為世燈明最福田’《無量壽經》。逢遇佛教盛會都要大明燈火。在佛教傳說中,於正月十五張燈有關係的是有關佛祖神變的事跡。據《僧史略》載,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日,為紀念佛祖神變,此日需舉行燃燈法會。東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漢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並親自到寺院張燈,以示禮佛。自此以後,元宵燈便蔚然成風。”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此種觀點站不住腳,認為佛教隻是在這一天利用人們的節慶氣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

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鬨。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獄機構會利用燈飾、圖像演繹獄戶故事或陳列獄具等。元宵節在宋代發展成最熱鬨的世俗狂歡節,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統治者認為生命在於運動,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隻有16天。

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升平。

清朝,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元宵節清朝則隻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現代,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近年來,代表委員建議元宵節放假。

節日習俗,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節期節俗,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曆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是中國曆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鬨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彆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隻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花燈,民間在除夕供奉老天爺時要設立“天地堂”。人們在院子裡紮一小棚,棚裡麵小桌上立著“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擺著香爐、供品,還掛著一盞燈籠,燈籠代表薑太公的席位。據說薑太公當年封神時,彆人都封了,就是忘記了封自己,自己沒有席位隻好和老天爺坐在一起。

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征意義。

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

也有農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一盞燈“照田蠶”,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

“放天燈”,來由是過去人們在躲避盜匪侵襲而四散逃逸之後,以燃放天燈為互報平安的信號。由於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這一天,人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所以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其後逐漸演變為向上天祈福許願的民俗活動。天燈上寫滿了心裡的各種祈願,希望天燈能上達天庭,帶給人無限的希望和光明。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征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後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的點綴。

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製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製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各種花燈製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盛大,民族特色越來越濃,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為五天;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為燈期不同,所以最初張燈的那天叫“試燈”,十五這天叫“正燈”,最末一天叫“殘燈”、“闌燈”。也有叫“神燈”、“人燈”、“鬼燈”之說。十四日夜為“神燈”,放於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燈”,放在門窗、床笫、幾案等處,用來避除蠍蟲;十六日夜為“鬼燈”,放在丘墓、原野,為了遊魂得到可以脫離鬼域。上祈天意,下護蒼生,神人鬼畜,無所遺漏

元宵燈詩,“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曆代文人墨客讚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雲牶“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鬨非凡的場景。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裡雖沒有正麵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雲牶“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範成大也有詩寫道“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唐伯虎曾賦詩盛讚元宵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遊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熱鬨的場麵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龍、火獅等。阮元有羊城燈市詩雲“海螯雲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餘物力,長年羊德複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彆致。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曆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最新小说: 聖羅蘭之光 雲初涼風肆野 晉安全文免費閱讀正版 從夢見末世到打造幸存者基地 靈氣複蘇:我竟是一條母親河 晉安小說閱讀免費 捉鬼有限責任公司 末日戰神 反派舔狗:女主們偷聽我心聲後集體倒追我! 火影:我能一鍵複製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