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是一大未解之謎。短期內怕是沒人能破解!
時間走到這兒,京城的這場好戲已經是告一段落了。雖然還沒徹底的落下帷幕,可高槽已經演過了。餘下的把戲趙亮就沒心情再看下去了。
他要儘快的趕往沂蒙山一趟。
因為這段時間裡阿桂已經在行動了,他沒有把目光瞄準王倫所在的蒙陰區域,而是先鎖定了活躍在天保山、熊耳山一帶的王經隆、孟燦部義軍。
先斬斷王倫的枝蔓麼,這一直都是清軍的作戰思想,阿桂取代舒赫德之後也沒有改變。
那唯一的改變就是,阿桂手中多出了一支久經廝殺的精銳,以及大量的經受了大小金川之役磨練的炮手。
兵力人力上清軍還是很占優勢的。
經曆了大小金川之役後的阿桂也的確很有山地戰經驗,他雖然來到前線不久,就敏銳的發現義軍憑借的防禦工事,更多是山勢本身,而非如大小金川的番民那般長久經營一地,早已經在當地立起了一座座堅固的碉堡。
所以在這兒的廝殺,用不著威力巨大卻笨重無比的重炮。這可比大小金川之役好打的多了。
當初第一次大小金川之役時,川蜀清軍就是因為缺乏重炮,並嚴重低估了番民們的碉堡,從而進展不順的。
當時清軍的大型火炮分布是極不平均的。因為之前的主要戰爭都是集中在東南和西北,做多加上兩湖,巴蜀地區屬於絕對的空白區域。彼處清軍的武器裝備相比其他重要省份的同行來說,極為不堪。誰叫那地方先是在明清交替時期損失慘重,之後又遠離滿清與三藩、鄭氏、準噶爾交戰的主要戰場呢。
直到雍正末年,定額四萬多人的川省綠營,仍就僅有兩百多門較小的輕型火炮,連清廷定的配置標準都達不到。
等到了第一次大小金川之役爆發時,清軍每次費儘氣力的將劈山炮搬上山頭陣地,結果都隻能打掉對方碉堡碉頂的幾塊石頭。偶爾在牆上崩出一個小洞,敵人也能立馬補上。有的碉堡承受了二百多炮都還能屹立不倒,根本不用指望這種武器能撼動整個碉身。
整個大小金川之役,那就是一個清軍更新攻堅武器的大秀場,打第一次大小金川之役時的劈山炮等小炮,到第二次大小金川之役時的紅夷大炮。
後者也從一開始的十磅以內炮口慢慢增長到了炮身五六千斤重的小30磅炮口,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攻城重炮了。
再配合著劈山炮等輕炮,以及阿桂特意向乾隆索要來的衝天炮,衝天炮也就是歐洲戰場上的大口徑臼炮,憑借著近千門大大小小的火炮,才硬生生的把大小金川無數座大大小小的碉樓、石卡和木城一掃而光。
戰爭的最後一年裡,負責炮彈回收的官員,光是在大金川核心位置的遜克爾宗及勒烏圍官寨附近戰場就陸續撿走了3萬多發實心鐵彈,平均單個重量高達十二斤。
而戰後清軍軍營中的盤點,各類火炮炮彈存貨也依舊剩有30餘萬發。
阿桂現在就把這批戰爭經驗無比豐富的精銳炮手都帶來了齊魯,在背後清廷中央和齊魯中原等省的大力資助下,飛快的鑄造出了一批臼炮。
這對山地裡義軍的威脅就肉眼可見的暴增了一大截。
因為往日的劈山炮、子母炮等都是直瞄炮,射線走直線,而衝天炮屬於臼炮,是一種曲射炮,身管較短,口徑較大,體量輕,便於移動不說還多發射爆炸彈,也就是開花彈。
義軍根本就沒見過這種炮。
事實上要不是阿桂向乾隆索要這種火炮,衝天炮這種火器在康雍年間的一場場大戰結束之後,就已經成為了一種絕大部分人僅能通過和等官方書籍了解梗概的火炮了。
孟燦、王經隆大呼吃不消,隻能帶著人馬撤退,利用山勢山路,在天保山、熊耳山裡跟清軍兜圈子周旋。
但這絕不是什麼長久之計。
清軍兵多將廣,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壓縮二者的活動範圍,直到將他們徹底包圍!
而且孟燦、王經隆兩軍靈活是靈活,可他們的避走也丟掉了自己經營起的老巢,丟掉了大批無法攜帶的糧食軍需。
可以說處境隻會越來越差。
要是沒有外力營救的話,隻多一倆月,周旋空間儘失的兩軍就會被阿桂給逮住的。
王倫一封求救信送到了趙亮手中,這是他所能給予孟燦、王經隆兩軍的最大幫助了。
除此之外,王倫軍的頻頻出擊根本就無濟於事。阿桂布置了大批人馬橫置在蒙陰和費縣之間,處在守勢的清軍可不是義軍隨隨便便就能穿透的。
王倫憑借手中的力量根本不能給清軍以真正的威脅,自然也救不了孟燦王經隆二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