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奇聞趣談一般的老百姓接觸不到,可如趙家如現今的趙亮人等,那是想不知道都難。
他跟何誌輝等人組局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某縣某人早就被他們笑爛了說爛了。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趙亮眯著眼睛道。
江哲自從上次去了技校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動靜,趙亮都要把他忘記了。
沒想到卻在縣誌編撰上給趙家送上了一份大禮。
趙家收下了這份禮,那就必須要回報一二。
如果這人真的很像樣子的話,那趙家未嘗就不能加深一二與之的聯係。
趙輝何誌輝他們還都為時尚早,這江哲卻已經是知縣老爺了。
“爺爺,爹!你們覺得咱們在陳州府城再設第二座紡織廠如何?”
所謂的紡織廠就是集織布、紡紗、軋棉於一體的大型工廠,在趙亮帶著珍妮機上京的這段日子裡,老家這邊已經著手開始準備了。
從紡紗用的一台台珍妮機到染紗用的染池,再到軋棉用的木棉攪車,那都準備了很多。還有場地和工人!
隻是叫人始料不及的是,龍路口‘缺人’了。
場地器械很容易搞定,工人數量至今還缺少了上百人。
畢竟無論是珍妮機還是染紗還是木棉攪車都需要大量的人手來操弄,但龍路口裡先是有趙家的酒樓在,然後是民團,再接著是紡織工坊,現在趙亮大姑父經營的車馬行和小姑父著手鋪展的商行,也開始搶奪起了人手,龍路口裡就是渾身是鐵,又能撚出幾根釘?
人力資源不足已經成為了趙氏產業發展的一大限製了。
趙亮提議把紡織廠開去陳州府城,那肯定是把‘主力軍’轉移到府城去,龍路口這邊反而是個小頭,這樣也就能緩解人力緊張的壓力了。
“府城有東西蔡河環繞,連通沙潁河,運輸交通也是方便。而且府城及四關丁口眾多,隻要咱們把錢給夠了,何愁招攬不來足夠多的人?”
作為密集勞動力的紡織行業,哪怕是到了9012年,那都離不了人。現在就更是如此了。
不然就彆說織布紡紗和染紗了,隻一個軋棉都能把人愁死。
棉花紡織需要經過軋棉、彈棉、紡紗、漿紗、繞紗、走紗、染紗、織布等繁瑣工序。
其第一步的軋棉,早期時候就隻能用手剝去棉籽,純手工技術。比如一百年前的歐洲和印度,那就是如此。
彆看印度的紡織工業曆史悠久,工藝也挺厲害的,可那地方知道18世紀才出現了木輥絞花車,以後被引入歐洲後逐步發展成為皮輥軋花機。
中國這邊則是早在南宋時候,在棉花才傳入中國不久的時候,就出現了用鐵筋或鐵杖趕搓棉花去除棉籽的技藝。然後就有發展出了攪車或軋車以及木棉彈弓等半自動技術。
元朝時候的王禎在中首次繪出了木棉攪車,是棉花初加工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大大地提高了軋棉的生產效率。明代又出現了四足攪車,由一人手足並用地操作,更適合於小農經濟一家一戶的獨立生產。
然後至今一二百年裡都再沒什麼發展了。
趙家準備的木棉攪車就是四足攪車,而且趙家已經發出懸賞了,誰要能改進工藝,重金相酬。但那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何況知縣老爺為咱家遞來了一份大禮,我們不管怎樣都要回饋一二啊。”
不管是哪一個時代,地方官都希望自家轄區的百姓能安穩富足,這樣麻煩事就會少很多,治安會變好,市井會繁榮,稅收會水漲船高。這些就都是地方官們的政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