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個人的評選在政府各機關中還是很鄭重其事的,雖然這名字聽著叫人呲牙,可好處顯而易見——日後提拔時候肯定有加分。
結果連這個政治意義巨大的項目都附帶的有經濟利益,那不知道叫多少人眼中冒起了精光。
而接下的工傷補助,就顯得很順理成章了。
下了班後,蒙陰縣城內一片熱鬨。
“呦老張,今個可是大出血啊。”
“發俸祿了。手裡難得有這麼多錢,不多花點心裡癢癢。”
“哈哈,那我也趕緊去。趁著天還沒黑,割點肉,再給老婆孩子扯幾尺布。兄弟告辭了。”
“慢走!”
剛剛曆經戰火,蒙陰城內本來就不怎麼繁榮的經濟更加蕭條了。然後就是這蕭條的蒙陰城中,各家商戶肉鋪門前卻陡然熱鬨了起來。
然後沒等天黑,新朝給做公的發大錢了的消息就傳遍了整個小縣城了。
這般來也沒什麼,可是當地的縣長沒過幾天就感覺到了不對勁。要是光縣政府各機關單位的人突然乾勁大增也就罷了,可問題是老百姓忽的更加馴服了。
之前宣傳部的人是敲鑼打鼓也喊不來多少老百姓,可現在鑼鼓一響,很多百姓就乖乖的到了。
然後他使人一探訪,才知道一切都跟那撥發下來薪水有關係。
當官的做公的工資高啊,這證明新朝有錢啊。
新朝廷有錢還不夠好嗎?
要知道在此前時候,蒙陰縣城,乃至是整個齊魯都在流傳著同一個謠言——趙家天下當官做公的數倍十倍與大青果,當兵的軍餉也數倍於大清兵,這老百姓的負擔該有多麼重啊。才能養活得了大陳朝!
這般說的乍然一看還真的很有道理。
滿清一個縣衙的官吏數量真心不多,比如蒙陰,隻有六七十人,而一些大縣也頂多百多號人。
可現在呢?
蒙陰縣光是縣城的官吏就三四百人,再加上城外鄉鎮,絕對是超五百人。
這可不就叫城內百姓都人心惶惶了。
城內商戶百姓們都怕立馬就要挨刀殺了呢。
可結果呢?
一個多月過去了,也沒見新朝苛捐雜稅啊。反倒不少清朝的苛捐雜稅被裁免了。
實際上老百姓哪裡知道我大清衙門裡的內幕真情啊。
哪怕在衙役書吏“比較少”的齊魯省,大一點的縣,白役書吏十倍於正式編製者都很正常了,小一點的縣也得有好幾百號白役。
在南方一些經濟發達的縣,白役的數量甚至有兩千多人。否則真當我大清各州縣“紛紛入署,托名辦公”是假的啊。
為什麼如此?
那一句“托名辦公”就道出了這看似“臨時工”角色的誘惑所在了——拉大旗作虎皮,財源當然滾滾來。
陳軍的到來可以說是從根本上革除了這項弊政。
短時間裡百姓們還沒什麼感覺,可時間一長他們就能知道好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