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種場麵,讓袁冬初忍不住扶額“真夠亂的。”
照這樣子忙碌,包裹分揀一定會出差錯的。
到時,把甲地的物品直接送到乙地、或者送去哪個不著邊的犄角旮旯,那時再往回退,運輸成本大大增加不說,若是不小心把包裹整丟了,那是要加倍賠償的。
有來往忙碌的人看見袁冬初,忙停下打招呼。
連帶著那些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停了手裡的活兒,或者目光是看向袁冬初的,但手裡還下意識的分放著包裹。
袁冬初一邊回應,一邊讓他們隻管做自己的事。看到剛才放錯了包裹的人手忙腳亂的再去翻找,她覺著自己腦門更添黑線。
小滿帶人敲開後院時,已經有人飛奔去門店,把牧良鎮來人的消息告訴潘再水。
潘再水大喜過望,放下手頭的活兒,急步從後門出來。
一進後院,他便看到扶額的袁冬初,當下也是大汗。
他這活兒乾的,好像有點對不起投遞總號掌事的職位了。
“袁姑娘,這個,你看,我實在是沒招了……”一向明朗的潘再水,這時很有些局促。
袁冬初笑著,說道“難免的,第一次遇到這種事,誰都會手忙腳亂,你已經應對的挺好了。”
至少,潘再水還找了幾個寫單的人,第一步就做對了。
想當初,第一次雙十一購物節時,提前半個多月就開始造勢。可是。那麼大基數的業內人士,還有那麼多相關的快遞部門,竟然誰都沒想到,訂單暴增的情況下,現有的投遞力量是否跟得上。
結果就是,在各種現代化的信息傳輸、交通工具、智能管理的基礎上,因為快遞量暴增,把整個快遞業搞得人仰馬翻。
這個教訓之深切,一直到她穿越,每次臨近雙十一,購物平台和各物流部門都如臨大敵,各種布置和應急措施,提前便候著了。
人家土生土長的古代人潘再水,有這樣的反應,真不算差。
聽了袁冬初的話,潘再水看起來好了些,滿含期待的問道“袁姑娘你想到辦法了嗎?”
給他傳信的人說,隻有小滿和五個牧良鎮的兄弟來了,然後就是袁冬初身邊的三個人。
若她不是想到彆的辦法,這幾個人絕對不夠用。
袁冬初打量院子裡的狀況,廚房那邊好像忙的差不多了。
她問道“一會兒就是午飯時間,你是怎麼安排的?”
潘再水答道“做事的人會替換著吃飯,店裡一直有人知應主顧。”
袁冬初點頭,再問“你這裡臨時裝包裹的,還是原來的竹簍?”
“是呢。”潘再水有點不明白。
隻聽袁冬初吩咐“那就讓人再找些,你這裡有六個寫單的人是吧?那就三十個簍子吧,不要太大,照著店裡寫單人身邊能放下的大小。”
潘再水不及多問,這種事隨便找個人便能做,當下叫來灶下一個婦人,給她兩串錢“李嬸子出去買三十個竹簍回來,就是咱們尋常放包裹那樣的,買小兩號的。”
看著婦人揣了銅錢離開,潘再水目光灼灼的看著袁冬初,等她接下來的吩咐。
他已經十多天的焦頭爛額,主心骨來了,心頭終於鬆快了些。
袁冬初繼續說道“還得雇兩個能寫單的人,不拘做什麼的,隻要能正常書寫便可。”
潘再水怔了怔,解釋道“店裡不是已經雇了六個寫單的人應急嗎?再多的話,怕是店裡排不開了。”
雇能書寫的人,所出工錢和雇用打雜的人可大不一樣。
而且,這些人也不是那種能忙來用的,若讓人家做扛簍子和分揀打包的活兒,那些人會翻臉的,會覺得那是褻瀆了讀書人的體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