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考量?嗬,以二笙的經驗,投遞行那張很有煽動力的招聘啟事一旦宣傳開,有的是貧家學子上門。
通常情況下,學子們補貼家用和學資的路徑,基本上都是抄書。
抄書的要求挺高,字跡要好,還要保證不手誤。
寫字潦草的,書鋪和金主壓根不會雇傭。
就算字跡出色,也得發揮很穩定。若時不時的就會寫錯一個字,抄三頁、毀一頁的,抄書的人怕是得賠錢。
而且抄書一坐就是一天,也是很累人的。
來投遞行做事就不一樣了,即使是寫單,也比抄書容易、要求也低。
更重要的是比抄書賺錢多。
以前做跑腿營生怕不好聽,但現在不一樣了,那份招聘啟事便是給了打工學子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隻要勤奮,隻要能體諒家人艱難、肯吃苦,來誠運做事那都是有意義、有理由的。
到那時,就是投遞行選人,在應招的正經學子中,選取更好的。
而張掌櫃說的那個不知什麼人,在這其中能不能脫穎而出,還真不好說。
因為昨日唐管事的高調來訪,不但雜貨鋪掌櫃對投遞行態度不一樣。這條街不少人都借機來這邊搭訕詢問,就是路過的人,也有幾個詢問投遞行何時開業。
其中也有上來親眼看招聘啟事的,詢問招聘細節,例如工作時間,工錢多少等等。
這時候,就輪到卓家調來的二笙幾人出麵了。因為有之前的係統培訓,加上慶州投遞行的經驗,這幾個人的回答詳細清楚。
他們回答問題期間,還依照袁冬初的吩咐,對招聘啟示做了進一步講解。
幾番言語下來,硬是把來誠運投遞做事,講成了學子應該具備的一種品德。
這樣忙碌了半日,還真有學子自己上門詢問的。
有兩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相攜而來,詳加詢問之後,當即便報了名。
一眾觀望的見有人行動,當下便有動心的人尋了兩個年輕人套話,詢問他們是否已經不在學堂讀書,或者已經放棄了科舉。
一問之下才知,這兩人自小讀書,十餘載寒窗,已經參加過兩次縣試,都是連童生試的那道門檻都沒邁過。
近兩年都是在家閉門讀書,卻不見有多少進益。
正巧昨日聽說誠運投遞的招人告示,心有所感,所以前來應招。希望能像招聘啟事中所說,通過做些實在事務,衝破如今的困局。
當然,兩人也做了達不到效果的準備。但家中供他們讀書已經窮儘財力,出來做事好歹能補貼些家用。
古代能進學堂讀書的人很少,但真正考取功名的,不要說進士,即使考個秀才也是難上加難。
其中絕大多數人都麵臨這兩個年輕人目前的狀況,更有三十歲、四十歲、乃至五十的童生,多少年在科考這條艱難的路上掙紮,卻不見寸進。
前來誠運投遞圍觀的人,主要是詢問招收條件、工作時間和收入。
二笙和另兩個人力資源培訓的班底,乾脆在還未完成修繕的門店裡擺了三張桌子,分彆給詢問的人做詳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