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和壓力是控製鍋爐安全的重要指標,所以在玻璃研製成功之後,朱由檢便要求抓緊製造。
“回陛下,還在研製,還在研製。”
畢懋康擦了擦腦門的汗,有些緊張的說道。
朱由檢聞言,也沒有再說什麼,玻璃製品剛出來,溫度和壓力的原理還沒有搞明白,就想要溫度計和壓力計,確實有些強人所難了。
想了想,朱由檢又道。
“在溫度計和壓力計出來之前,這鍋爐就先不要實驗了,但是活塞連杆驅動裝置得抓緊研製,等到鍋爐能夠穩控了,連上就直接能用。”
沒有工業用的壓力計和溫度計,鍋爐就是一個定時炸彈,想靠著工匠的經驗去控製鍋爐不爆炸,那不是朱由檢想要的工業化大生產模式。
畢懋康聞言,立時鬆了一口氣,隻要不玩鍋爐,那活塞連杆啥的可就安全多了。
“蒸汽機之路,任重而道遠,不過要是成了,那就是改天換地的大物件,無論是誰攻克了難關,朕都不會吝嗇封爵的。”
畢懋康聞言,當時就愣住了。
蒸汽機的重要性,朱由檢已經說過多次了,但因為沒有見到實物,畢懋康並沒有體會到他的用處究竟有多大,但因為天子重視,所以才一直緊鑼密鼓的研製。
直到今日天子要說封爵,畢懋康才知道這真的很重要。
自成祖之後,明朝武功不彰顯,除了外戚,朝廷便少有封爵了,天子此時拿出爵位來獎賞蒸汽機的研發者,蒸汽機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不僅是畢懋康,連著陪同考察的大元帥府吏員和正在工廠裡勞作的工人聞言都愣住了。
因功封爵啊,那可是庇蔭子孫、與國同壽的爵位啊,給個宰相都不換的啊。
君不見大明建國二百餘年,內閣輔臣成百上千,但鮮有家也流傳百年繁盛不休的,但是大明開國和靖難之後的公侯伯爵卻可以做到。
除了明初牽扯到各種或真或假的謀反案中的國公大佬,大部分有爵位的勳貴都傳了下來。
像應天府徐家、順天府張家、雲南沐家,這些爵位都已經傳了二百多年了,真正的與國同壽。
自古財帛動人心,有這個爵位在前麵吊著,朱由檢相信大明的第一台蒸汽機不會讓自己等太久。
出了機械廠,朱由檢又去了玻璃廠,如今已經有巴掌大小的玻璃出產了,雖然有的還有些氣泡,但比起西洋來的玻璃製品,成色已經好多了。
按照畢懋康的說法,若是拿出去售賣,絕對能讓西洋的那些冒牌貨沒了立錐之地。
對於畢懋康的這個說法,朱由檢笑笑沒有說話。
在這個時期,西洋玻璃和朱由檢西山玻璃廠根本就不是一個路數,也不是一套生產工藝。
此時的西洋匠人因為不清楚玻璃產生的原理,根據匠人技藝的差彆,玻璃出現的載體多是手工生產的工藝品,且多是彩色的,生產出一塊平板的完全透明的玻璃,則要看運氣了。
但因為有朱由檢這個金手指,西山的玻璃廠從建廠之初便已經知道了玻璃的生產原理,所以即使有些氣泡瑕疵,生產出來的玻璃基本都是平板的透明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