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菲埃及十日遊奇趣日記!
團友們很快都到齊了,我們乘車前往神秘的卡納克神廟。
神廟離酒店並不遠,大約半小時的路程。路上我們經過一個神道,神道兩側整齊地排列著很多羊頭獅身像,不過大多雕像殘缺不齊。導遊說,這條河道是當時是用來連接卡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的,盧克索神廟在卡納克神廟以南大約3公裡的地方。
很快,我們的車就開到了卡納克神廟的入口處。
通過入口大廳裡擺放的神廟複原模型,可以看出神廟原來的建築規模非常龐大。模型中最有特色、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座座高聳的方尖碑,我忍不住好奇心,立即數了數,方尖碑的數量還挺多。最東麵的3座最為高大,中部有6座,稍為小一點,還有2座最小的,立在神廟的西邊。
導遊說,當時的神廟占地麵積比現在的遺址大得多,大約是目前遺留下來麵積的10倍之大。
通過入口大廳後,還要走一段路才能到達神廟遺址。但是,神廟那雄偉的城牆,已經展現在我們眼前。
雖然時間是下午四點多,然而盧克索的陽光卻絲毫沒有減弱的趨勢,大家紛給撐起遮陽傘,向神廟的西門走去。
我們參觀的入口是卡納克神廟的西門,參觀方向是由西向東,這和卡納克神廟的建築布局方向是一致的。我國建築多采用南北軸向布局,比如故宮。但古埃及人和我們不同,因為他們崇拜太陽神,太陽的運行方向是由東向西,所以,卡納克神廟自然而然就采用東西方向布局了。
在神廟的西門外,有一條神道。神道開始的地方,有一座比較矮小的方尖碑,是為塞提二世建立的。本來方尖碑有兩座,是對稱放置的,但另一座已經不見蹤影。經過方尖碑後,就能看到神道兩旁幾十對巨大的獅身羊頭石雕。這讓我很奇怪,在吉薩金字塔,我們看到的是獅身人麵像,但這裡的石像為什麼變成了獅身羊頭像呢?
一旁的導遊剛好為我們進行了講解“朋友們,你們看到到這些石像和金字塔的獅身人麵像是不同的,這裡的雕像是獅子身、山羊頭,在每個羊頭下巴下麵,都站立著一個法老,看到了沒有?”導遊一邊說著,一邊指引我們看。
如果不是導遊提醒,我還真沒有注意到這個小小的法老!我們都隻顧去看石像的頭和身體了。
法老的石像一般都是高大帥氣、神聖威嚴的,可為什麼在羊頭獅身石雕像上,卻表現得這麼謙虛而不顯眼呢?
導遊繼續介紹“知道法老為什麼要站在下巴下麵嗎?因為山羊的下巴本來是長胡須的地方,我們已經知道,在古埃及,胡須可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那是王權和地位的象征,所以,法老站在胡須的位置,就有這種特彆的含義。還有,在古埃及,公羊是太陽神的化身,而獅子代表力量和權威,所以法老和‘羊頭獅身’結合起來,就意味著法老會永遠享受太陽神的庇護,並且享有無上的力量和尊嚴。”
穿過羊頭獅身神道,就來到神廟的西門,也就是卡納克神廟的第一道塔門。塔門是古埃及神廟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有點類似於故宮的端門和午門,通常分布在神廟的中軸線上,而且,在一個神廟中往往有多座塔門。
站在第一道塔門中間,抬頭觀看兩側高大而厚實的梯形石牆,會有一種“坐井觀天”的感覺。與城牆相比,遊客顯得太渺小了。
進入第一道塔門後,就來到了一個大庭院。
庭院內中間通道兩旁有5對巨大的石柱,但是,隻有一根石柱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其它的隻留下一小截,有的隻能看到石柱的底座。雖然留下的這根石柱孤單地堅守在原地,但它那高大的柱體,仍然非常的壯觀和氣派。庭院的南北兩側也是石牆,不過與塔門的石牆相比,要矮一些。靠近石牆的地方是與石牆平行的柱廊,其實柱廊就是由石柱撐起的長廊,每個石柱上放有一個方形的柱帽,相鄰兩個石柱的柱帽上放置有一個巨大的方形石梁,所以柱廊看上去,非常像一座石柱橋。柱帽和石梁之間沒有看到任何的粘結物,但是它們結合的部分卻幾乎看不見縫隙,可見當時古埃及人的的建築工藝是相當的精湛。與柱廊平行的是一排羊頭獅身像,這些石像的外形與入口外的羊頭獅身像外形一致,隻不過要小一點。這個庭院的東南角是拉美西斯三世法老的神廟,西北角的是塞提二世的神廟。神廟裡有法老的雕像和放置祭品的神龕。
庭院的東邊有一座保存較為完好的拉姆西斯二世石像。石像的鼻子和胡須都被破壞了,腰帶上彆著一把短劍,短裙雕刻得非常逼真,棉布的紋理整齊而均勻,就像剛剛縫製好一樣。在石像的腳背上站立著一座裸體的小雕像,這個雕像的大小和真人差不多,她是拉姆西斯二世的妻子,雖然她高高的帽子已經被毀壞,但麵帶微笑的容貌仍然栩栩如生。卡納克神廟裡的石像和埃及博物館裡的石像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無一例外的全都赤著腳,也許這是當時人們的一種習慣吧,這讓我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古埃及人在打仗時是不是也不穿鞋呢?
在拉美西斯二世石像後麵有一棵並不高大的椰棗樹,但是卻結滿了金黃的椰棗,看上去沉甸甸的,在陽光的照耀下,就像一串串金珠子,給古老的神廟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碩果累累的椰棗樹與古老的法老石像相映成趣,看上去就像石像的衛兵一樣在守護著它。其實這樣的點綴還不少,在這諾大的庭院裡,你隻要留心,在不經意的角落裡總能發現一兩棵這樣的椰棗樹,這似乎也說明,椰棗樹對於埃及而言,從古至今都是不可或缺的風景。
在庭院內的城牆上、石柱上,滿滿地雕刻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法老和古埃及各種場景的畫麵,每個精美的符號都代表著一個古老的秘密,等待著考古學家去破解和翻譯。
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沿著庭院中間通道往東走,穿過第二道塔門,就來到了卡納克神廟最著名、最令人震撼的大柱廳。
在來盧克索的路上,導遊說他無法用中文來描繪大柱廳的氣勢,讓人覺得他是不是有點誇張,但是,當我們真正踏進大柱廳時,所有人無一不被眼前的石柱陣列給深深震撼。彆說導遊,就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如何來描述我所看以的一切了。
整齊排列的石柱,密如森林,高如擎天柱,粗如大橋墩!緊跟在導遊身後的我,除了一聲驚歎外,緊跟著還得發出一聲驚歎!我幾乎要產生一種幻覺,我這是走進了夢中的世界呢,還是走進了神話的世界?反正不像現實的世界了!
團隊的一個很安靜的小男孩,就是那個和蘑菇頭一塊騎駱駝的,這時也終於忍不住開了金口,說了聲“我的天哪!”
導遊開始介紹“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大柱廳的中間通道,這條通道把整個大柱廳分成南北兩部分,進出大柱廳都要通過這條通道。通道兩旁一共有12根石柱,它們是整個神廟中最為高大的石柱,也是全世界古建築中最高的石柱,每根石柱高達21米,它們就是整個大柱廳的頂梁柱。來,大家手牽手,在柱子周圍站成一圈,看看需要幾個人。”
我、爸爸、小胖哥、小瘦首先加入了手牽手的隊伍,蘑菇頭和他媽媽也參與進來,再加上幾個阿姨,最後數了一下,連孩子帶大人一共動用了10個人,才能把一根大柱圍在中間。如果不做這個試驗,我們還真想不到每根柱子有多粗大。
“大家再抬頭往上看,帶帽子的朋友小心抬頭時帽子掉下來了。”導遊一邊幽默地提醒大家,一邊說,“朋友們注意到沒有,在柱子的周圍有很多象形文字和圖案。象形文字是很難理解的,說實話,我也不懂。但是我們可以了解一下上麵的法老和神像。法老像大家都熟悉了,有戴白冠的,有帶紅冠的,也有帶紅白冠的。像這個戴著兩根長長的駝鳥羽毛形狀帽子的,就代表了一種神。古埃及人崇拜的神特彆多,所以區分起來並不容易。大家再看柱頂上,那個圓形的部分叫柱帽。”導遊說。
“這柱子就像一根大鐵釘!”蘑菇頭突然插入了一句,打斷了導遊的介紹。
“大鐵釘?”導遊稍微遲疑了一下,然後對蘑菇頭伸出大拇指“你想像力太厲害了,外觀確實像。你看見柱帽上雕刻的花紋了沒?”
“是蓮花!”我迫不及待地替蘑菇頭回答了,因為我一直盯著這個柱帽在觀察呢。
“對,是睡蓮花,所以我們把這種柱子叫蓮花柱,你們來看看這張圖。”導遊說著拿出一張卡片來讓我們觀看。
這張圖片是這種柱子的柱帽複原圖。當大家看到這張圖時,無不為它的精美絕倫所吸引,紛紛發出讚歎聲。複原圖上的蓮花瓣使用了多種不同的顏色來勾勒紋理,有黃色、綠色和藍色,搭配在一起,非常漂亮。在蓮花瓣的上方是紙莎草的圖案。睡蓮花代表著上埃及,而紙莎草代表下埃及,這兩種圖案結合在一起,就代表整個埃及了。在紙莎草的上方有一種奇特的膠囊型圖案,導遊說這種圖案叫王名圈,是用象形文字表示的法老的姓名,也就相當於中國國王的私人印章。這種王名圈還帶著象征神的身份的雙羽王冠。導遊說“我們把這些圖案結合起來,比如蓮花、紙莎草、王名圈、雙羽王冠等,你就會發現圖案裡隱藏著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含義,隻有法老王才能統治上下埃及,他們具有神一樣至高無上的地位。”
這裡的每一根柱子,原來都是彩色的,就像卡片上的複原圖一樣,非常漂亮。遺憾的是,經過了幾千年,圖案色彩慢慢變淡了,倒是在一些石柱橫梁的下方,我們還是能看到一些魚鮮豔的色彩。但幸運的是,雕刻的紋理倒是還很清晰,所以能讓我們了解這些圖案的內容。
從地麵看,這些柱帽好像並不大,其實,上麵的麵積可不小。
導遊問我們“你們猜一猜,如果我們旅遊團40多人全部站到上麵去,能站得下嗎?”
“能。”
“不能。”
“站一半人差不多。”
“能站100人。”小薇舉起手,毫不膽怯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能站101人。”小東跟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