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檀聽到朱元璋的問話,朗聲道:“回父皇!兒臣以為,科舉考試隻考四書五經,是在禍國害民,必須改革!”
朱元璋聽到這話。
整個人都懵了。
雖然你現在熱衷於研究內政了,咱很欣慰,你終於沿著正確方向走了。
但是現在,有點過了吧?
剛接觸上科舉,就要鬨著改革了?
這讓人情何以堪?
難道這滿朝讀書人,還不如你一個十六歲的毛頭小子懂嗎?
朱元璋皺眉道:“檀兒!你一個毛頭小子才讀了幾本書?不得妄言!這件事咱不與你分辨!”
朱檀聽到朱元璋的話,皺眉道:“父皇!科舉考試關乎江山社稷!不能就這麼草草聽這些讀書人的!”
事實上。
朱檀如今站出來吵著改革科舉這件事,也是迫不得已。
科學考試自從洪武四年停止以來,到了現在已經過去十四年了。
洪武17年重新開啟科舉考試之後,可以說科舉考試,到現在算是一個全新事物。
如果要在這個時候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一切都還來得及。
否則,等到現在的科舉考試形成定勢之後。
接下來,全國的教育資源和百姓的關注點全部都會集中到四書五經上。
從兒童開蒙到中年文士,皆是如此!
到時候再改革考試科目、增添考試項目,大家重新投入的成本就會很高!
屆時,改革的阻力也會更大!
畢竟,科舉考試涉及教育、做官,這是整個中國古代上層社會的核心利益之一。
在一開始如果不將製度設計好的話,後續的改革成本會非常的高。
最簡單來說,後世的官員都是科舉考試出身,全部都是學習四書五經的既得利益者!
他們肯定會堅定的維護四書五經在科舉考試當中的地位。
到時候,自己總不能學老朱將這滿朝文官都砍了吧
朱檀覺得,自己先後做下這麼多大事,在老朱心目當中的地位應該足夠高。
起碼對這一次科舉考試,自己說一些話,即便言辭過激,應該也不至於被處罰。
此時。
朱元璋已經乾脆懶得理朱檀了。
“宋大人!魯王今日所言,純屬小兒之見!莫要理他!”
宋訥等人臉色雖然難堪,但是身為臣子,他們還是要謹守臣禮的。
並沒有真的跟朱檀爭辯。
他們隻是心裡驚訝於陛下對朱檀的容忍。
平日裡,便是太子也不敢一直和陛下頂撞。
最多提兩句意見便不說話了。
現在朱檀可是一直都在跟陛下爭辯!
然而。
陛下竟然沒有生氣,反而乾脆讓大家不理朱檀!
朱標走到朱檀身邊,小聲道:“十弟!有什麼事情,事後跟父皇說!你現在這樣,他們怎麼處理正事?先跟本宮到後麵聽著!”
說著。
朱標有些艱難道:“本宮.這些年都是這麼聽過來的!”
朱檀同情地看了朱標一眼。
後世都說朱標得寵。
但在朱檀眼裡,朱標也挺可憐的。
胸有韜略,卻沒有任何實權。
寬厚仁慈,卻要做老朱的刀。
明明三四十歲已經是人生最成熟最巔峰的狀態,卻還要每日裡聽著老朱言傳身教。
直到身死,也沒做過什麼主!
這其中的身心煎熬,朱檀光是想一想就覺得心累。
反倒是永樂大帝的太子朱高熾,一輩子不顯山不露水,卻真正掌握了實權。
全國的軍事、財政、人事權力全都握在手裡。
甚至朱棣廢黜的人,朱高熾也敢召回來重新用。
朱棣的仁孝皇後去世後,掌管後宮的竟然是太子妃張氏。
雖然朱高熾隻做了十個月皇帝,但那之前,他也算是大半個皇帝了。
朱檀對朱標正色道:“大哥!若是其他事,你勸我,我定然是聽的!但是科舉製度,事關我大明千秋萬代!決不能就此退讓!”
朱標見朱檀如此固執,忍不住怒道:“怎麼如此不識大體!現在還有外臣在呢,這事你急什麼?你就不怕激怒父皇嗎?”
朱檀聽著朱標聲音拔高。
心中忽然想起一句話。
如果現在說出來,無論如何,老朱也不會怪罪自己吧?
隨後。
朱檀用極為洪亮的聲音說出了這句話。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大哥!今日之事,我必須要據理力爭,絕不能允許科舉製度就此定下來!”
聲音落下。
滿座皆驚!
宋訥、吳伯宗、吳沈三人互相看看。
滿臉驚愕。
朱檀的話落在他們耳中。
頓時讓人有一種渾身毛骨悚然的感覺!
一下子。
魯王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就高大起來了!
宋訥忍不住眼眶濕潤,心中澎湃,抑製不住情緒,眼中泛起淚光,顫聲道:“殿下之言,正是士君子之節,為國家利益,可以舍生取義,此乃忠臣之至言也!
吾輩當共勉,為國家鼎盛儘力而為!”
言罷,深深一拜,示以致敬。
吳伯宗感慨道:“殿下之言,實乃振聾發聵!便是之前對聖人之道有什麼意見,下官也願意一聽了!”
吳沈長出口氣,擦擦額頭冷汗。
感歎道:“醍醐灌頂!醍醐灌頂啊!殿下這一句詩,真是我輩楷模!足以流傳千古!”
說著。
吳沈向朱檀深施一禮。
“受教了!”
何止是三位大臣。
便是朱元璋聽到這話,也仿佛瞬間被擊中一樣。
渾身麻嗖嗖的。
緩緩回過神來,朱元璋咂摸著這句話。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隨後,猛地看向朱檀,雙眼放光。
“檀兒!好誌向!你既然這麼說,咱便給你機會!你說科舉不能隻考四書五經,那便說說該考什麼,咱準你今日暢所欲言!說錯無罪!”
朱標被朱檀反駁的啞口無言。
最終,對朱檀道:“好十弟!為兄受教了!”
朱檀心中長出了一口氣,還以為搬出這句詩來鎮不住你們呢,沒想到還是有作用的。
其實。
朱檀的擔心純屬多餘。
中華文脈,源遠流長。
無論什麼時候說出的這種千古名言,放在任何時代的中國,都會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特彆是家國情懷,更是刻在中國人血脈裡的根和魂。
朱檀眼見眾人都看著自己,準備聽自己的高論,緩緩道:“兒臣謝父皇恩典!”
說著。
朱檀看向眾人,侃侃而談。
“兒臣以為,科舉考試應當與時俱進,拓寬其領域!
非但是四書五經,更應包含數學、物理、化學、法律、醫學、軍事等知識!
此舉乃為挑選真正全麵且具備實際治國能力的人才。
若隻囿於經典,恐怕將培養出一群隻知書達理而無實際才能之士。”
宋訥、吳伯宗、吳沈三人雖然方才對朱檀還好感滿滿,甚至欽佩不已。
但現在,聽到朱檀的話,頓時臉色難看了起來。
剛才朱檀話裡話外就瞧不起這些讀書人不通實際事務。
到了現在,話說的更加露骨了,乾脆就說這些讀書人都沒有實際才能!
不過。
眼看朱元璋神色淡定,他們三人也不敢立刻反駁。
隻得老老實實聽朱檀繼續說。
朱檀淡淡道:“兒臣以為,科舉考試當增設考試科目!如數術、雜學、軍事、法學、醫學!
並根據考試成績授予官職,地位等同於考四書五經之人!
由此,可選拔出精通實務的人才,這對國家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他們同樣是國之棟梁,若是隻將人才選拔限製在讀四書五經的人中,恐有滄海遺珠之憾!”
宋訥聽到這裡,皺眉不已。
隻是他養氣的功夫極深,做不出打斷彆人說話的事情來,隻能繼續聽著。
朱檀繼續道:“兒臣以為,如果科舉考試僅僅以四書五經為考試內容,乃是大誤!
此法將導致讀書人思想僵化,隻重形式而忽視實用,從而使得未來的官員們文而不實,治而不效!
孔孟之道,雖有其價值,但如今時代已變,若還固守舊製,不思進取,必將成為桎梏!
古之學者,廣其識於六藝,今之學者,豈可囿於經史之學?
隻有視時代之需求,變革舊製,方能使我大明永續昌盛!”
說到這裡。
朱元璋聽的倒是明白。
甚至還深有同感!
畢竟,洪武四年選上來那批進士,成色就不怎麼樣。
最終讓朱元璋取消了科舉。
如今,重新啟用科舉。
也隻是因為官員被殺、貶、流放太多了。
再不補充新鮮的,不夠用了。
而察舉製選上來的官,也開始出現不堪其用的情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根據官員推舉,選上來四輔官,如儒士王本、杜佑等共六人。
但朱元璋發現他們做點文筆小吏的事情尚可。
但對實務一塌糊塗。
隻會誇誇其談。
這才很快將他們辭退,通通放歸故裡。
無奈之下。
朱元璋這才又重新撿起了科舉考試這個工具,想著重新招募一批人才。
但現在,依然出現了老問題。
那就是老朱沒讀過書!
並不知道以前的科舉考試是什麼樣的。
讀書人說如何,便是如何了!
由多項考試科目,變成了如今這樣。
唯四書五經至上!
當然,效果其實是好的。
畢竟,這樣禁錮住所有人的思想。
大家都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那一套當作了人生信條,減少了造反的可能性。
但後果也是十分嚴重的。
即便是後來設立了觀政製度,讓考中的進士們考察學習政務後才派到下麵為官,也依然會廣泛出現難以勝任的情況!
不過。
現在朱元璋並沒有表態。
隻是看著眼前三個滿臉充血,已經有些氣急敗壞的大學士。
“魯王?說完了?說完了,便讓這三個先生反駁你吧!咱看他們也憋壞了!”
話音落下,不待朱檀說話。
“陛下!臣有話說!”
“陛下!魯王殿下之言謬矣!”
“陛下!聖人不可輕辱!臣是聖人門徒,早已聽不下去”
宋訥、吳伯宗、吳沈三人竟然同時說起話來!
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