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江浙一帶的考生,錄取名額多,官職等級也高;
而邊遠地區的考生,錄取名額少,官職等級也低。
這種製度,表麵上看,是為了平衡各地的勢力,維護國家的穩定。
但實際上,卻造成了人材的極大浪費,也加劇了地域之間的矛盾。
朱檀見朱元璋沉默不語,知道他這是在權衡利弊,便趁熱打鐵,說道:
“父皇,兒臣以為,可以效仿前朝隋唐,設立一套完整的考試製度,從鄉試、會試,再到殿試,層層選拔,最終選出真正的人才。”
“同時,還可以設立專門的學府,招收那些成績優異的考生,為朝廷培養棟梁之材。”
朱元璋猛地抬頭,目光灼灼地盯著朱檀,沉聲問道:“哦?你且說說,這考試製度,該如何設立?這學府,又該如何建設?”
“父皇,兒臣以為,這考試,應當分為文試和武試……”
朱檀開始詳細地講述他腦海中現代高考製度的框架,從考試科目,到錄取方式,再到學校建設,他都一一做了闡述。
當然,他也知道,在這個時代,想要完全照搬現代的製度是不現實的。
所以他結合這個時代的特點,對一些製度做了修改和調整。
比如,在考試科目方麵,他增加了騎射、兵法等武試內容,以適應這個時代對軍事人才的需求。
在學校建設方麵,他提出要建立類似於現代軍事院校的武學,專門培養軍事人才。
朱檀滔滔不絕地說著,殿內的眾人聽得一愣一愣的。
武將們聽得是津津有味,魯王殿下說的這些,聽著就帶勁!
文官們一個個麵紅耳赤,唾沫橫飛,仿佛朱檀犯了什麼十惡不赦的罪過。
“豈有此理!簡直是胡言亂語!”
一個花白胡子的老臣氣得吹胡子瞪眼;
“這賤籍製度,自古有之,豈能說改就改!”
“是啊,陛下!這賤籍製度,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防止作亂!若是輕易更改,豈不是天下大亂?!”
另一個文官也站出來附和道,語氣裡充滿了焦慮和不安。
武將們雖然大多沒讀過什麼書,但也知道這番話關係到他們的切身利益。要是真按朱檀說的辦,那他們這些武將的地位,可就水漲船高了!
因此,他們看向朱檀的眼神,充滿了讚賞和期待,恨不得當場把這小子舉起來,好好慶祝一番!
“殿下英明!此乃強國之策啊!”
一個滿臉絡腮胡子的武將忍不住高聲喊道,語氣中充滿了興奮和激動。
“是啊是啊!殿下這番話,真是說到我等心坎裡去了!”
其他武將也紛紛附和道,一時間,大殿裡充滿了嘈雜的聲音,像是一鍋煮沸的粥,熱鬨非凡。
“夠了!”
朱元璋猛地一拍桌子,怒吼一聲,整個大殿瞬間安靜下來,落針可聞。
“吵什麼吵!像什麼樣子!”
文官們一個個噤若寒蟬,低著頭,不敢再說話。
武將們也一個個麵麵相覷,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你們說的,朕都聽見了。”
朱元璋語氣冰冷,目光掃視了一圈眾人,最後落在跪在地上的魯三身上。
“魯三,你起來吧。”
魯三一愣,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抬起頭,小心翼翼地看了朱元璋一眼,見他沒有反對的意思,這才顫顫巍巍地站起身來。
“謝…謝陛下…”
魯三低著頭,聲音顫抖著,仿佛生怕朱元璋會反悔似的。
“念在你為國奉獻,朕特許你,轉為良籍。”
此言一出,眾人皆驚!
這魯三,不過是區區一個乞丐,竟然因為朱檀幾句話,就從賤籍變成了良籍?!這簡直是聞所未聞!
陛下這是什麼意思?難道真的要取消賤籍製度?
朱元璋沒有理會眾人的反應,揮了揮手,淡淡地說道:“退朝!”
下朝後,文官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對著朱檀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這魯王殿下,真是膽大包天,竟然敢當著陛下的麵,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
“可不是嗎?這賤籍製度,自古以來便有,豈是他一個毛頭小子說取消就能取消的?”
“哼,我看他就是嘩眾取寵,想要博取好名聲罷了!”
與文官們的冷嘲熱諷不同,武將們對朱檀的態度,簡直是天壤之彆。
“哈哈,魯王殿下真是痛快!那些酸腐的文官,早就該治治他們了!”
“可不是嗎?依我看,這科舉製度,就應該改一改了,那些隻會吟詩作對的家夥,上了戰場,連雞都不敢殺!”
“吳王殿下,您可真是我等的知己啊!”
朱檀被一群五大三粗的武將圍在中間,聽著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的吹捧,隻覺得哭笑不得。
……
花開兩枝,各表一枝。
禦書房內,龍涎香嫋嫋升起,卻驅不散一股凝重的氣氛。
朱元璋坐在紫檀木雕龍的椅子上,眉頭緊鎖,長歎一聲,仿佛一座即將噴發的火山。
“父皇,您消消氣,氣壞了身子可不值當。”
太子朱標在一旁溫言勸慰,親自為朱元璋斟上一杯熱茶。
“標兒啊,你說說,你十弟今日在大殿上說的那些話.”
朱元璋接過茶杯,語氣中帶著一絲難以捉摸的情緒,“究竟是對是錯?”
朱標沉吟片刻,腦海中浮現出朱檀在大殿上那慷慨激昂的模樣。
十弟的性子,他這個做兄長的最清楚不過,平日裡看似玩世不恭,但心中自有溝壑。
“回父皇,”朱標抬起頭,目光堅定,“兒臣以為,十弟所言,不無道理。”
朱元璋猛地抬頭,眼中精光一閃:“哦?說來聽聽。”
“父皇,您想想,我大明立國之本是什麼?”
朱標不疾不徐地說道:
“是那些年年科舉選拔出來的文官嗎?不,是那些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將士們!沒有他們,哪來我大明江山?!”
“那些酸腐的文官,滿口仁義道德,卻隻會紙上談兵!”
朱標越說越激動:
“他們可曾想過,邊關將士們為了保家衛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可曾想過,那些戰死沙場的將士們,他們的妻兒老小該如何生活?”
朱元璋沉默不語,隻是靜靜地聽著,眼中閃爍著複雜的光芒。
“父皇,兒臣並非要否定科舉製度,”
朱標語氣稍緩;
“隻是覺得,我大明選拔人才,不能隻看出身,更要看能力!十弟今日之舉,看似魯莽,實則是在為我大明開辟一條新的道路啊!”
“哼,新的道路?”朱元璋冷笑一聲,“那些士大夫自詡清流,最是難纏,你以為他們會輕易就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