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啊,你的建議很有道理。”朱元璋讚許地說道,“朕會認真考慮你的建議的,遷都之事非同小可需從長計議,你先退下吧,朕要好好想想。”
朱元璋對朱檀的詳儘分析感到十分滿意,他心中對朱檀的欣賞溢於言表。朱檀的見識、智慧和沉穩讓他看到了未來君主的影子,這讓他不禁在心中暗自惋惜:這個朱檀怎麼就生的這麼晚呢?
如果朱檀是他的長子,是太子之輩,那他將會毫不猶豫地將大明的未來托付給他。朱元璋深知,選擇一個有能力的繼承人對於國家的穩定與發展至關重要。他看著朱檀離去的背影,心中五味雜陳。
然而,現實總是充滿了無奈。朱元璋明白,儘管他對朱檀充滿了期待和讚賞,但太子的位置已經有人選。他不能輕易改變這個決定,因為這關係到整個大明的穩定。
朱元璋歎了口氣,將心中的遺憾深藏。他決定在未來的日子裡,更加關注朱檀的成長和發展,儘他所能為這位年輕有為的皇子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台。
應天府。
紫禁城。
奉天殿。
朱元璋在朝堂上正式提出了遷都的議題,這一重磅消息立刻在朝臣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大臣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朝堂上頓時像炸開了鍋一樣。
六部尚書作為朝廷的重臣,自然不能對此事保持沉默。他們紛紛站出來發表意見,然而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這些平日裡忠心耿耿的大臣們,竟然無一例外地提出了反對意見。
戶部尚書首先發難,他憂心忡忡地表示:“陛下,遷都之事非同小可,需耗費巨額財力物力。如今國庫空虛,百姓疲憊,實在不宜輕舉妄動啊!”
緊接著,兵部尚書也站了出來,他嚴肅地說道:“陛下,北平雖地勢險要,但距離邊疆太近,一旦有戰事發生,都城將首當其衝。臣認為,應天府地處江南腹地,更為安全穩妥。”
其他幾位尚書也各抒己見,紛紛表達了對遷都的擔憂和反對。他們的理由五花八門,有的擔心遷都會影響國家穩定,有的認為北平氣候寒冷不適宜居住,還有的則擔心遷都過程中會出現各種不可預料的問題。
朱元璋聽著這些反對意見,心中的怒火漸漸升騰。他明白這些大臣們的擔憂和顧慮,但他更清楚遷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他瞪大眼睛,嚴厲地掃視著朝堂上的每一位大臣,試圖用威嚴來壓製這場紛爭。
然而,大臣們似乎並沒有被他的威嚴所震懾住。他們依然堅持己見,甚至有些人開始據理力爭起來。朝堂上的氣氛越來越緊張,一場激烈的辯論即將上演。
朝堂上的辯論愈演愈烈,各位大臣紛紛挺身而出,言辭激烈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陛下!”禮部尚書一步跨出,聲音鏗鏘,“遷都乃國家大事,關乎社稷安危、百姓福祉。北平雖為故元之都,有其地利之便,但禮儀之製、文化之根皆在江南。豈可輕言遷都,棄我漢家文化於不顧?”
此言一出,不少文臣紛紛附和,強調北平作為異族故都,文化上與漢家傳統格格不入,遷都恐引起文化斷層。
刑部尚書則緊接著發言,他眉頭緊鎖,語氣嚴肅:“陛下,遷都之事,牽一發而動全身。北平地處邊陲,治安狀況堪憂。一旦遷都,必將帶動大量人口流動,社會治安難以保障。臣恐遷都之後,亂象叢生,百姓遭殃。”
這番話立刻引起了部份大臣的共鳴,他們擔憂遷都會帶來社會動蕩,對國家的長治久安不利。
然而,支持遷都的大臣們也不甘示弱。一位武將挺身而出,聲音洪亮:“諸位大人所言差矣!北平之地,山川形勝,乃天然之屏障。遷都於此,可借地勢之利,加強國防,確保國家安寧。何況,北平作為故元之都,已有一定的城建基礎,遷都之後,隻需稍加修繕,便可作為新都。”
此言一出,立刻有武將附和,他們強調北平的軍事優勢,認為遷都是加強國防、確保國家安全的必要之舉。
朝堂上,文臣武將各執一詞,辯論得不可開交。朱元璋坐在龍椅上,眉頭緊鎖,心中五味雜陳。他明白這場辯論不會輕易結束,必須做出決斷。
終於,他猛地一拍龍椅,站起身來。朝堂上立刻鴉雀無聲,所有大臣都緊張地望著他。
“夠了!”朱元璋怒喝一聲,“遷都之事,朕已深思熟慮。北平之地,確有其地利之便、軍事之優。然爾等所言,亦不無道理。朕決定,遷都之事暫緩施行,著令相關部門詳細規劃、妥善安排。在此期間,任何人不得再議遷都之事!”
應天府的一處奢華酒樓,高聳於繁華的街市之中,宛如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氣勢磅礴,令人歎為觀止。這座酒樓名為“醉仙閣”,是應天府內最為著名的風月場所,不僅建築宏偉,更因其內部的奢華裝飾和頂級服務而聲名遠揚。
而在醉仙閣的最頂層,隱藏著一間極為神秘的包間,專為達官貴人、朝廷重臣所設。這間包間裝飾奢華至極,麵積寬敞無比,足以容納數十人而不顯擁擠。一進門,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張巨大的圓桌,桌麵用極為珍貴的紅木打造,上麵鋪著錦繡桌布,流光溢彩,美輪美奐。桌上擺滿了精美的玉器、瓷器和金銀器皿,每一件都是價值連城的寶物。
牆壁上掛著數幅名貴的字畫,既有古人的墨寶,也有當代大師的傑作,每一幅都散發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和藝術韻味。此外,包間內還擺放著舒適的軟榻和精致的茶幾,軟榻上鋪著柔軟的錦緞,茶幾上則擺滿了各種名貴的茶具和茶葉,供客人們休息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