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提著大包小包回家之後,蘇妮進房間,還是仔仔細細把她媽在超市裡的話,又思慮了一遍。
據她對老媽20年的了解,蘇妮認為,媽媽說了一大堆,有的沒的,基本上都是廢話。還扯什麼風土人情、民族文化,歸根結底,所有不想要外地女婿的理由中,隻有一點,是最接近她的真實想法的,那就是——介意彆人的眼光,與蜚短流長!
蘇妮知道,爸媽做了一輩子的底層民眾,無錢無權無勢力,作為人性中最突出的一個弱點,對優越感這種東西的體驗,還是比較少的。
人生中最值得他們驕傲的,大概也隻有戶口了。不像伊菱的媽媽,在外可以說她大伯哥(也就是伊菱的大伯),做包工頭,怎麼怎麼買得起房子;自己的親姐姐(即伊菱姨媽),家裡拆遷,怎麼怎麼一夜暴富。
自身能力不足以顯示優越的情況下,想要體驗高人一等的快感,也就隻能借助親朋好友,來提升一把了。隻要當事人不覺得自欺欺人,這種方法多多少少,還是能產生點精神愉悅的。
當然,心理學說,這種類似於“名人崇拜”的潛台詞,其實是人類動物性的表現之一罷了。因為在動物界,強者能擁有更多的資源與交配權,所以,弱者依附它、仰仗它的結果,是可以得到它的保護,以及,分得食物中的一杯羹。
而人類依附強者、仰仗強者的結果,不一定是直接得到好處,但潛意識裡,想要得到好處的心,應該也是存在的。
蘇妮不懂心理學,但她明白,爸媽需要在“群體”中生存。當一個層麵上的人們,大家在收入、社會地位上相差無幾時,那在“潛流文化”(即一個圈子中不成文的規定)中的細微不同,就會特彆顯現出來。
就比如,這個找本地人結婚、還是找外地人結婚的問題。因為蘇妮生存的環境,大家都沒什麼優越感,能拿出來“吹吹牛皮”的大概也就是,自己是一線城市的原住居民。仰賴著這座城市的繁華與便利,自己麻痹自己的以為,高其它三四線城市一等的生活。
而現在,如果孩子突然要放棄掉這種“優越”,轉而尋求三四線的“低配”,那麼不對等之下產生的落差就是:精神上存在體驗漏洞的人,連最後一絲的“自我感覺良好”,都被奪走了!
跟著就是親者痛、仇者快的不爽,對於身處鄙視鏈的最底端,蘇妮清楚,“傲嬌”如媽媽,肯定是不甘的!
果然,次日,蘇妮媽媽下午去跟伊菱媽媽打麻將,晚上至飯點回來,餐桌上,就著昨天的話題,她又展開了,對蘇妮,明裡暗裡的說教。
她或許是意識到,蘇妮無緣無故地聊起男朋友的事情,其實是一種探口風,於是便真的擔心,蘇妮會找個外地女婿回來,所以,便斂起了昔日“知情識趣”的好媽媽人設,轉而開啟了“苦口婆心”的嘮叨模式。
道:“妮妮,你知道伊菱為什麼會願意去相親伐?我聽她媽媽講的,上一次她姨媽給她介紹的時候,她死活不肯去,但這次,她可積極呢!”
蘇妮咬了一個紅燒獅子頭在嘴裡,聽了這話,睜著溜溜兒圓的大眼睛,望著她媽,問:“為什麼?”
她媽媽輕輕一笑:“因為這次的介紹人,是她嫂子呀。你看,伊菱跟你一樣年紀,但她就比你,會打算。我就不信,像她長得那麼水靈的,在學校裡,會沒有人喜歡她、追求她。可她偏偏,等家裡人介紹,而且,介紹人,都要是她看得上的人,她才願意。小姑娘,有腦子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