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音階狂潮!
人家致敬演奏家的掌聲楊景行也不好打斷,他隻能乾等十來秒鐘,神色中似乎透出些無聊無奈。在多半數人停止拍手後,講座人抓緊“肖邦讓鋼琴有了大發展,新的和聲、不和諧音程、半音這些形成了新的表現力,而相比他親自完成的這些我認為肖邦更大的貢獻是對後來音樂家的引領和啟發。莫紮特、貝多芬、肖邦,那是偉大的年代,音樂藝術日新月異。”
觀眾們肅穆地聽著那些陳詞濫調。
楊景行突然有了點笑容“我尊敬的李教授的可愛孫女曾被告知不想當運動之星的智慧寶寶不是漂亮公主,她發現自己無法反駁,她意識到這句話有魔力,然後她學會了,她開始說不幫女兒吃飯的爸爸不是好兒子,她奶奶也無法反駁……”
文化差異,聽眾們依然板著臉,連中國學生也沒啥笑容。
楊景行繼續“有一天我們彈琴的時候,她突然告訴我,不想成為肖邦的貝多芬不是好莫紮特。”
台下好多人陡然就咧嘴樂,露出一排排牙醫傑作,情形簡直詭異。
楊景行卻又不笑了“我也沒反駁她,大約覺得這話說得通,我甚至設想天才莫紮特會怎麼樣用肖邦的技法去創作貝多芬般的深邃。”
那些人又不笑了,好像台上提出來的真是個嚴肅學術命題。
難怪講座人沒站起來呢,他又準備開始了“即便我隻是嘗試模仿他們才華中最淺顯的部分也很難,更難的是要把這些模仿組合起來,請彆笑。”說著就落指了。
一經提醒,本來已經正經起來的聽眾中又出現一些笑容,這些笑容不豐滿也不乾癟不真誠也不虛偽,倒像是為了等會更好地嘲笑講座人而先練習活動一下麵部肌肉。
楊景行彈了一段近兩分鐘的曲子,不算特彆複雜的雙聲部,乍聽過起來還真像那麼回事,用了一些肖邦練習曲的指法特點,旋律顯得得深沉剛強,但是節奏和音色方麵又是朝著細膩典雅方向去的。
也不是所有聽眾都那麼目不轉睛,學術人竊竊私語,搞記錄的運筆如飛。
在手指還沒離開鍵盤鋼琴餘音未了的時候,楊景行先自嘲起來“我的朋友說這聽起來是肖邦膩味了莫紮特模仿他討厭的貝多芬。”
自嘲的不算,聽眾們還是要笑,笑完還要鼓掌。
楊景行的聲音大了點“我沒沮喪太久,我很快發現了浦海音樂學院作曲係一名三年級學生所做的同樣嘗試,我覺得他至少比我做得好多了,讓我們聽一下他的才華。”
柯蒂斯的老師學生們也表現挺有興趣的。
楊景行要演示的這首鋼琴曲是凝聚了學生自己和老師們很多心血的,也算得上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融入了個人風格又不落後時代,可當學校信心滿滿把作品送去波蘭參加老牌國際作曲大賽卻連個安慰獎也沒得到,而作曲係學生也不可能都像楊主任那樣不屑比賽,連龔曉玲都替學生惋惜痛心呢。作品有八分鐘左右,楊景行彈了完整版,還彈得挺認真。
在台上對作品表現出了尊重而且彈奏也很有誠意之後,聽眾們也給出了反應,那些嚴陣以待的神情開始普遍地朝聆聽欣賞轉變。
彈完之後,楊景行站起來麵對熱烈掌聲,這次顯得虛心耐煩了一些,然後點著頭說“我替這個叫張明捷的學生說謝謝,如果順利,下一年他回來柯蒂斯訪問學習,也歡迎你們去浦海音樂學院。”
一個年輕老師還是研究生大聲說“傑出的作品,完美的演奏!”
“謝謝。”楊景行看一眼,引導“讓我們看看是什麼使得這首作品成為傑出,為什麼我的嘗試那麼牽強而這一首能恰當並精彩……”
“彈琴的人。”柯蒂斯也有嘩眾取寵之輩。
楊景行陪著大家笑一下,換個說法“那麼這首作品的什麼特質讓我重視?”
逗樂的聽眾也趕快嚴肅起來。
講座人又節選樂曲中的一個片段為例分析了作曲家所做的工作,稍微判定一下,這個片段中至少百分之九十的內容並不新鮮,作曲者隻不過是在裝飾和銜接上表現出了自己的創意和靈感,但是取得很好的效果,楊景行的觀點是“……我們崇拜學習天才的才華,但也不要忽視自己的才能,那怕這些才能看起來微不足道。”
學生們就是喜歡雞湯,簡直向往。
“肖邦……”楊景行繼續“感歎他的非凡之時我們不得不提到李斯特。”
學生聽眾們簡直激動雀躍,感覺講座人終於對到他們的胃口了,連老師教授們也挺欣慰的樣子。
楊景行卻站了起來“在我的認識中,李斯特是最善於欣賞他人才華的音樂家,而且我們知道他不隻停留在口頭欣賞,他對才華的欣賞要比我們大多數人更高級……”
聽講座人老生常談地感歎了一通李斯特的胸襟,學生們雖然挺認同的樣子但是並不很滿意,還提醒台上“難道李斯特對鋼琴的貢獻不大嗎?”
楊景行點頭“他當然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貢獻,我認為他的貢獻也是建立在對他人的欣賞之上,這種才華源於精神境界道德品質,對此我懷著敬畏之心。”
一個濃妝女生提議“或許我們能從他的改編作品中發現感受到這種品質?”聽說話腔調估計是學聲樂的。
楊景行硬著頭皮讚許“好建議,或許能有所發現……”
看見講座人被自己逼得回到鋼琴邊,濃妝女生驕傲得昂首挺胸。
楊景行坐下後先說一下“李斯特從來不吝於讓自己的才華被“改編”一詞遮蓋,他讓自己的才華服務於其他作曲家,也服務於觀眾。我們以《水上吟》為例……
講座人奏響歌曲的旋律,聽眾們很熟悉,還有人跟著默唱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