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吏!
古人對於超出自己認知的事情,經常要歸結於神秘,鴿子會送信,漢朝人不懂,所以宋弘稱其為祥瑞。
在他們看來,祥瑞是好事兒,說明這皇帝乾得不錯,因此一有祥瑞,就要恭賀皇帝,再加大肆宣揚。於是在場大臣強忍輸了田的鬱悶,紛紛跪拜恭喜皇帝。
沒想到直接被皇帝否了。
扯什麼,祥瑞是非同尋常的事物,而飛鴿傳書是因為鴿子就具有這種能力,隻要人對它們加以訓練,就能有這效果,這不是出自上天的祥瑞,而是出於動物的本能和人力的乾預。
“不是祥瑞?”宋弘有點發懵,在他這種動不動就搞什麼“天人感應”的儒者看來,這麼神奇的事物隻有歸結於上天。
“鴿子識路,更勝老馬識途。飛鴿傳書之事,人力所能為也。”皇帝說道“大漢天下橫跨萬裡,如此廣大,從各郡到長安,一封書要經數日甚至月餘方能抵達,朝廷之令,不能迅速傳達四方,邊郡之警,不能即刻報知朝廷,以致政事拖延,兵事延誤,此治國之大害也。朕建傳信署,正是要加快政令通行,軍事調動,強化郡國之治理,朕要要訓練成百上千的信奴,讓全天下都能以飛鴿傳書,則四方之邊郡,皆如三輔之地一般,今日之事,明日便可於朝堂決斷,今日有敵,明日朝廷便可出兵平亂,使我大漢天下真正形同一家。”
疆域太大,難於治理,是一個困擾大漢多年的現實難題。
大漢的邊界,向西遠至萬裡之外的西域諸國,向東直抵東海,向南深入蠻荒,不僅路途遙遠,而且道路條件不一。西域荒漠阻隔,南疆高山林立,一向政令難行,故此時順時叛,不能長期進行有效控製,都是因為太遠了,朝廷的手很難伸得到,如果讓其高度自治,又很容易出現自立現象。
比如說長城邊界,為了示警,大造烽燧,一遇敵襲,便舉烽火,一個一個地傳遞下去,一日千裡,從速度上來說與飛鴿不相上下,但是用烽火台傳信,非常繁複,要勞動許多燧卒,動用無數積薪,而且傳遞信息比較簡單,不能說明具體的情況,萬一中間哪一環節出錯,還可能出現誤報,比及飛鴿傳書顯然大大不如。何況大漢並不是遍地烽火台。
如果通信手段升級,邊地和中央的通信能在一日兩日內完成,必定會大大加強朝廷對周邊的控製,這是有利國家的大事。
大臣們都竊竊私語,覺得不可思議,若真能如陛下所說,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啊!
一時眾臣歡欣鼓舞,對大漢更是充滿了信心,可是轉念一想,突然又覺得痛心疾首,陛下乾大事就乾大事,為什麼他們就活該倒黴,要搭進去自家的田地呢?
可這又怪得了誰呢?誰讓他們自己貪婪,非要往套裡鑽呢?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活該破財。
禦史大夫宋弘激動萬分,帶頭拜下,說道“若真如此,實乃天下之大幸也。臣等愚鈍,不知陛下之深謀遠慮,誤解陛下,還以為陛下唉,臣實在愧不敢當,還請陛下治罪。”
皇帝大度地揮了揮手,道“不知者不罪,卿等也是為了國家,朕豈能計較?”
諸臣紛紛拜下,做感激涕零之狀,感謝皇帝胸懷寬廣,不治眾人之罪。並說些“陛下英明,大漢江山永固”之類的套話。
一片頌揚聲中,會偶爾夾雜些低低的呻吟“我的田啊!”“二十頃,兩千畝啊!”但是在恭賀稱頌的主旋律下簡直幾不可聞,皇帝根本不會聽到。
為了這件大好事,有的朝臣激動的流下了熱淚,有長跪不起者,有捶胸頓足者,一些年齡大的,簡直連路都走不動了,還需要彆人的攙扶。
總之,比起那些不必打賭便決定的國家大事來說,這一樁決策更讓滿朝大臣們激動感慨。
皇帝也有點激動,這是一群多麼好的下屬啊!對國家大事太上心了,簡直是以國為家,有如此好的團隊,何愁大業不成?何愁國家不興盛?
這一場“飛鴿傳書”測試取得了非常圓滿的效果,但是由於在外麵呆得過久,情緒過於激動,第二天上朝時,有十幾個大臣請病假,說是感染了風寒。
這次風寒有幾個特點,一是局限於朝廷官員之中,二是染風寒者均參予了打賭,平均賭注十五頃田,三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症狀心口疼。
傳信署的鳥人得到了重賞,這些人平時都愛玩鳥,普遍被視為不務正業,誰也沒想到,鳥人也有翻身的時候,一時大漢養鴿成風,每天都有人到傳信署獻鴿求做鳥人,傳信署不斷擴大。
太中大夫恒梁輸了七十頃田,前前後後共輸田一百四十頃,被家中的老母親大罵一通,闔族視其為敗家子。他自己卻不以為意,說道“田地錢財皆身外之物爾,大丈夫在世,豈可為田地所累?身負才學,勝過家有良田,得遇明主,勝過金山銀山。吾觀陛下之所為,必為曠代之雄主,願隨陛下建功立業,封侯拜相,搏個青史留名,萬代稱頌,則多少田地不可得?”
這話說了沒幾天,忽然有詔命下為,任桓梁為河南太守,即刻上任。
河南是剛剛收複的大郡,地處要津,是建世漢在關東最重要的支點,它不僅要向東支持各路東征軍的給養,而且要向北抵擋建武漢河內方向的軍事壓力,承擔的任務很重,壓力也很大,是關東第一重要的郡。
桓梁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得到如此重要的任命,在向自己的舉主宋弘辭行時,才得知了一些端倪,皇帝正是看中了他在賭田事件中的淡定表現,認為他可堪大任,才下了這道任命。
桓梁沒想到因禍得福,七十頃田竟換來一個大郡太守。
他對著宋弘歎道“我對陛下真是服氣,居然能想到飛鴿傳書這樣的主意,而且還真就行得通!厲害的還在於他不僅建成了傳信署,還順手得了五千頃好田,還讓本就輸了田的諸臣都覺得愧對於他,還要向陛下請罪!”
宋弘道“不論如何,得遇此等明主,是我等的福氣,你去了關東,一定要好好乾,當此複國之時,正是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
桓梁應著回家,沒想到家中擠滿了族中親戚,這些天都埋怨他是敗家子的親戚們此時笑容滿麵,一個個向他恭賀,都誇他是國之棟梁。而昨天還捶床大罵、衝著他扔了兩隻鞋子的老母親此時滿麵春風,正在向親戚們介紹他小時候的一些不合常理的故事,以此表明桓梁生來就與眾不同。
桓梁不禁歎息世事變化,讓人目不暇接,打了包去洛陽上任去了。
洛陽此時儼然成了建世漢的另一個中心,不僅皇帝時常過來,而且還參照長安,新設了許多官署,大有成為陪都的架勢。
以種田封侯的南城將軍曹金此時也在洛陽,他是洛陽大戰後被派到此處任職的,官職為典農中郎將,專門負責關東新占區的屯田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