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科技真的好難啊!
材料研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才遲遲沒有重大突破?
陸羽得出的答案是,基礎理論的限製。
在現有的基礎理論框架下,每一種材料的研究,無論是傳統材料還是新材料,都是在不斷的試錯。
可以說,每一種材料的每一小點進步,性能的每一小點提升,都是建立在無數次的實驗基礎上的。
沒有無數次的實驗,沒有海量的實驗數據積累,材料進步或者突破,基本上都是太監講話,無稽之談。
為什麼國內有些基礎材料始終追不上工業強國,原因也正在於此。
彆人比我們多發展幾百年的工業,也就多了幾百年的技術積累。
這麼長的時間裡,單是一次次的進步提升,數都數不過來,更不要說每次進步提升都是曆經無數次失敗,才最終成功的。
隻有成功的實驗數據才是技術積累?
並不是,在材料研究這個領域,失敗的實驗數據,甚至比成功的實驗數據更加重要。
一萬次失敗的實驗,並不意味著研究失敗,而是發現了一萬種不起作用的東西。
而這一萬次失敗實驗得出的數據,會讓以後的研究少走很多彎路和錯路。
……
每一種材料實驗成功,其實都是在大量證明其他路線和方法走不通的結果。
從這個角度而言,這些失敗的實驗數據才是整個冰山,而那些閃耀的成果,隻不過是冰山一角。
技術、實驗和理論,都對材料的進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但藍星科技發展到今天,基礎理論已經很久沒有過重大突破。
大家在相同的基礎理論框架下,技術水平又差不多的時候,也就隻剩下實驗,才能決定材料研究的進步。
同樣都是不斷試錯,在無數次的失敗中,尋找正確的那一次。
在這種情況下,實驗數據的積累,重要性不言而喻。
對此,陸羽頗為無奈。
基礎理論這東西,他也不懂啊!
科技資料中,全都是各種各樣現成的技術資料和成果,根本沒理論這東西。
就好比一個小學生,照著抄一道高中生的數學大題,能寫出所有的解題步驟和答案。
但你要問他為什麼這麼解,為什麼要用這個公式,他肯定表示對不起,你問得太多了。
……
現在的材料研究,想要在已有材料的基礎上提高性能,難度是越來越大。
沒辦法,基礎理論突破不了,材料研究始終隻能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有時候極看運氣。
說不定在實驗過程中,歐皇附體,好巧不巧,恰好找到正確的方法。
如果是非洲人,e,權當沒說。
同一種複合材料,有人用了成千上萬次,才找到配比,有人隻用了幾十或者幾百次。
這就有點玄學了。
而曆史告訴我們,能打敗玄學的,隻能是另一套玄學。
所以人工智能也登上了材料研究領域的舞台。
隨著算力的提高,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智能化開始深入各行各業,材料研究也避免不了。
現在很多材料研究機構引入人工智能,充分發揮他們積累實驗數據豐富的優勢,試圖取得成果。
在建立相應的模型下,機器學習的速度,比人類快得多,找規律的速度當然也快得多。
在動輒幾十萬組的實驗數據庫中,通過人工對比,去尋找某種規律,顯然耗時費力,還不一定有用。
人工智能則快多了,在模型的訓練下,說不準能發現以往被忽略的細節和微妙聯係,找到某些不引人注目的規律。
……
在這一點上,小桑河公司的優勢並不是很明顯。
雖然有雲漢科技的領先技術支撐,但終究進行研究的時日尚短,積累的數據十分有限,比不上其他研究機構和實驗室。
即便接入小靈這樣的人工智能,對材料研究的幫助也不是太大。
畢竟小靈隻是弱人工智能,創造這個詞,不存在的。
自我判斷都做不到,還想創造?
這是智慧生命才擁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