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大營徒有其表,但凡還能上馬作戰的都被帶走,看似嚴密的守衛其實是花架子,在明軍的猛烈攻擊下半個時辰都沒堅持住。
因為太過於輕鬆,公孫劍並沒有太大的成就感。
但是客觀說來,此戰意義重大,它讓女真喪失了大量軍卒,雖然是負傷未愈的。從此以後,如果沒有新的兵源補充,皇太極的女真鐵騎隻有兩萬人。
前提是,他手中這兩萬人如果能夠保住的話。
公孫劍命令鄭芝龍守在這個營寨,自己則帶領京營立即返回。因為他知道,皇太極《三國演義》看多了,用兵從來不按常理出牌,很可能在得知消息後不去回救。
他問軍師陳奇瑜的意見,陳奇瑜覺得,皇太極隻有三個可能,唯獨沒有返回的打算。
原因很筒單,他明知道守在營中的都是老弱病殘,純粹靠著虛古聲勢想蒙混過關,哪裡知道明軍在女真大營有高等級的間諜,對他們的想法了如指掌。
那麼,皇太極會作何選擇昵?
陳奇瑜認為,第一,也是最可能的,皇太極會進駐沈陽城,倚靠堅城做最後的頑抗。但這個是下下策,一旦被明軍圍住,用不著進攻,隻需要圍著城池挖溝,重點布防,便能在幾個月內困死城中所有人。
第二,皇太極有可能退回老巢赫圖阿拉,那裡是他們發家的地方,群眾基礎最好。如果明軍繼續進逼,他們會繼續向北撤,一直撤到足夠荒涼偏僻的地方,明軍未必能追得上。如果皇太極真的這樣做,意味著女真在這場戰役中徹底的失敗,僅僅保全了性命而已。
第三,皇太極有可能反其道而行之,既然你偷襲我不設防的大營,那我如法炮製,也去攻擊你的大營。
公孫劍聽了陳奇瑜的分析,很讚賞的點點頭,以皇太極的性格,極有可能這麼選。
若果真如此,則明軍大營危險,那些留下來的老弱病殘怎麼辦?極有可能像女真大營留下的這些,或者在戰鬥中被殺掉,或者乖乖做了俘虜。
於是,公孫劍才會讓鄭芝龍穩守此處,自己則帶領軍隊返回大營。
至於皇太極做此選擇的幾率,陳奇瑜認為非常大。
皇太極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如果放在其它時代,極有可能成為睥晩天下的英雄人物。哪怕遇到公孫劍和強大的明軍,他仍然不會甘心失敗,為了尋求打敗明軍哪怕百分之一的機會,極有可能鋌而走險,選擇以牙還牙,攻擊明軍大營。
陳奇瑜論述了三種可能,然後說出皇太極大概率的選擇。
公孫劍同意,因此才會火速的返回。果然不出陳奇瑜所料,剛回營不到一個時辰,皇太極的大軍殺到了。
距此遙遠的格勒珠爾根城,海蘭珠在劉文炳陪同下進了皇宮。
其實,在現在的海蘭珠眼裡,這裡根本不算什麼。
她已經見識到北京城的繁華,還有紫禁城的壯觀,也去過富庶美麗的江南,回頭再看格勒珠爾根城,甚至不如運河沿岸的德州、棗莊,更不要提蘇州、臨清。這裡的皇宮不及紫禁城的百分之一,甚至比不上自己居住的庭院。
科爾沁大汗對她的到來很是意外,卻又不得不接見她。
海蘭珠還像見到布代齊時那般直率,明確無誤的告訴大汗,我們應該堅定不移站在大周朝一邊。否則的話,殺身之禍不久矣。
大汗覺得好笑,怎麼就來殺身之禍了?
海蘭珠告訴他理由,有很多,隻說最關鍵的幾點。
第一是女真必敗,大周朝必將贏得這場戰爭。
大周朝地大物博,彆看眼前與女真相持,大概是棋逢對手的感覺。可明朝京營隻來了一半,剩下那一半就位以後,女真拿什麼和大周朝比?
第二關乎人心,現在的局勢給人誤會,好似女真獲得與明軍對抗的權力。但海蘭珠告訴科爾沁大汗,明軍故意製造了很多假象,包括粆圖和岱青統領的察哈爾軍,外人誤解他們有不臣之心,其實是明朝皇帝公孫劍的陰謀,察哈爾軍作為京營八部中的第八部,他們是絕對忠心的,並無態度上的遲疑。
因此,明軍的實力比想象中的強,女真人的自信很多是盲目的。
第三個原因關乎未來。即便科爾沁幫助女真打贏了,我們就是草原霸主嗎?
今年依舊是乾旱的年份,草原上的情況比往年更差,大周朝打敗了隻是後退,至少也能守住山海關。到時候直接斷絕貿易,邊境地區又沒有人耕種,科爾沁會和女真人一樣,陷入搶也搶不到、買又沒處買的悲慘境地。
這是科爾沁想要的生活嗎?如此淺顯的道理,大汗又怎麼不懂?
大汗似乎被海蘭珠說動了,但是那個人跟他說的也挺有道理,如果任由明軍消滅了女真,那麼唇亡齒寒,下一個遭殃的豈不是科爾沁?
海蘭珠告訴他,“科爾沁選擇合作,雙方貿易自由,科爾沁的民眾可以過上好的日子,大汗仍然是草原上的大汗,甚至有機會向北征服外喀爾瞎,向西穿過西域去更遠的地方。大周朝的目標不是草原和沙漠,皇帝更熱衷的是海洋,以及海洋外麵的大片土地。”
海蘭珠沒法和他說清楚,科爾沁人甚至不知道海洋長什麼樣,也不知世界到底有多大。
但海蘭珠的目的基本達到,她作為大周朝的皇貴妃,作為公孫劍派出的使者,基本完成自己的使命。
科爾沁大汗不再自稱土謝圖汗,因為他不是女真人冊封的大汗,他要爭取在草原上做出一番事業。
這份事業隻有大周能成全他,女真隻可能是敵人。
在大周和女真之間,應該知道怎麼選了吧?
海蘭珠催促道“前方戰事瞬息萬變,還請大汗火速下詔,避免錯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