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堡內,部將來報,僅剩下最後五十匹戰馬,接下來怎麼辦?
毛文龍手握寶劍,雙眼凝望西方,不知朝廷的援軍會不會抵達。
前兩天,他曾有機會逃離此處,後來聽說女真的三貝勒莽古爾泰反了,皇太極派出主力部隊追殺,留在孤山堡附近的少之又少。
如果那時候毛文龍得到確切消息,率軍殺出去必勝無疑,說不定還能活抓皇太極。
可皇太極瞞過了他,將留下的人全部灑在外麵,裝出一副兵強馬壯的樣子。毛文龍雖然懷疑,卻遲遲未能下定決心,直到女真主力返回,毛文龍方才懊悔不已,又一次被皇太極給騙了。
毛文龍一直認為,自己能堅持的比女真人更久,哪怕沒有朝廷派來的援軍,一樣可以從容的離開。
可是他錯了,女真人竟然堅持到現在。
“殺了五十匹戰馬,將士們飽餐一頓,然後隨本帥出城殺敵。”
沒有戰馬了,他們全是步兵,真刀真槍的乾一架,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
記住了,必須保持陣型,必須團體作戰。另外,絕不能慌亂逃竄,那樣隻會送命,根本不可能逃掉。
公孫劍說服了眾位將領,包括那個領頭攔阻的陳奇瑜。
陳奇瑜又一次被皇帝拒絕,從他第一次跟隨皇帝作戰,便提出火炮的無差彆攻擊。皇帝拒絕了,理由很奇怪,皇帝說要給軍卒一個殺敵和自救的機會。後來他又提了很多建議,多數都被采納,有一些還是被拒絕。
皇帝好幾次說過,主意是好的,但不適合。
另外,皇帝還說過,做謀士的,做軍師的,想法多是好事,哪怕是陰招、損招,儘管提。但是做統帥的,做主公的,必須甄彆挑選。
也就是說,提建議是軍師的本職,如何選擇是統帥的能力。
公孫劍放棄穩固的關卡,帶領大軍向敵方步步緊逼。
出關三十多裡,他見到外喀爾喀的大軍。密密麻麻的,據說他們有三萬人,一眼望去還不止。
公孫劍讓軍隊停住,擺出穩守反擊的陣型。
軍師陳奇瑜湊過來,說道“陛下,外喀爾喀經曆與科爾沁的大戰,還有這麼多日的攻城,人數不可能越來越多。”
公孫劍放下手裡的望遠鏡,遞給了陳奇瑜,好好看看。
馬背上的陳奇瑜仔細看過,似乎懂了。
人群裡,有的人騎著馬,也有人跟著馬跑。還有一些人被繩子檢成一串,跟在馬屁股後麵。
‘如果朕猜的沒錯,他們是要撤退。
陳奇瑜也是這樣認為,經曆最近連番苦戰,外喀爾喀損失慘重,加上缺少糧食供應,女真那邊什麼忙都幫不上,承諾的東西也給不了,這讓外喀爾喀諸部心生退意。
之所以有的軍卒沒馬,原因很筒單,已經吃掉了。
要知道,外喀爾嘻是最靠北的蒙古,行軍時他們平均有三到四匹馬,現在居然人均不到一匹,可見最近食物有多麼短缺,導致他們吃掉太多的戰馬。
還有那些被繩子拉著的人,應該是就地搶的,並非為了帶回去做奴隸,很可能是為行軍路上準備的食
物。
沒錯,他們已經到了吃人的地步。
外喀爾喀大軍出動不是來作戰,而是準備返回漠北。
陳奇瑜建議,可以放他們離開,假裝沒有發現。如此便可相安無事,遼東戰場不會受到外嘻爾喀的影響。
公孫劍又一次搖頭,一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曾經說過擲地有聲的一句話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這些外喀爾喀人不遠千裡跑來搗亂,幾乎將科爾沁部殲滅,又圍攻此處關卡這麼久,他們手裡有我們將士的鮮血。
更何況,公孫劍認為,女真百姓很快是大周的百姓,怎能任由敵人帶走,在路上將他們一個接一個的吃掉?
在公孫劍命令下,明軍主動擋在了外喀爾喀大軍的必經之地,炮口指向了行進的敵軍。
公孫劍沒急著發動進攻,而是派人去敵營送信,把擄掠的百姓交出來,可以放他們過去。
身邊的劉文炳不懂了,陛下剛才不是說“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嗎?怎麼轉眼就要放他們?
公孫劍吩咐陳奇瑜,快告訴劉大人答案。
陳奇瑜道“陛下之意有二,一為救百姓於水火,二為怠慢外喀爾喀軍心。”
如果現在發動進攻,估計外瞎爾暗擋不住炮火襲擊,但敵營中被綁縛的百姓逃無可逃,他們多半在戰亂中丟掉性命。
公孫劍拿出巨大的誘惑,讓外喀爾喀人就範,先救下百姓,再討論作戰的事情。
至於第二點,公孫劍偷偷為雙方力量對比定下基調,大周朝是強勢的那一方,外喀爾喀類似於喪家之犬。他提出讓對方過去,那是一種憐憫,一種賞賜。
如果外喀爾喀接受了,在他們過去之後,明軍便可以攻擊了,並沒有違背剛才的承諾。
到那時,外喀爾喀士氣已經低落,被追著屁股打,死傷絕不會小。
這有點類似於當年苻堅大帝的淝水之戰,原本隊伍隻是後撤一點點,結果演化成一場大逃亡。
公孫劍要的是軍心的微妙變化,是己方士氣的暴漲,以及敵方的顫顫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