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炳用眼光餘光掃了一眼,他中箭的位置在肩頭,應該丟不了性命。
沒時間顧及其他,劉文炳一度想偷偷包圍女真人,但是時機稍縱即逝,有些事情根本來不及。
既然必須上演生死時速,劉文炳沒什麼害怕的,畢竟己方人數幾十倍於對方,隻要堅持到底,最終獲勝的肯定是自己。
劉文炳彎弓搭箭,雖然發力時腹部隱隱作痛,還是堅持射了出去。
這一箭沒有射中人,但是紮在了馬屁股上。
那馬吃痛,行動有了障礙,在它略作停頓的瞬間,又有幾支箭呼嘯而來,其中兩箭射在馬身上,馬背上的人也痛呼一聲,大腿挨了一下。
雙方都在快速的奔馳,騎手還能堅持,但馬兒受不了,很快委頓的跪倒在地。
騎手的手裡持弓,剛想換成腰間的彎刀,錦衣衛已經衝了上來,有人一刀劈在了他的後脖頸。
劉文炳看清楚那個人,他認識,濟爾哈朗。
後麵的馬匹跟上來,一匹又一匹從他身上踩踏而過,可憐的女真和碩貝勒,死之前連句台詞都沒有,已經一命嗚呼。
劉文炳關心的不是他,而是前麵的皇太極。
弓箭在彼此間呼嘯,不斷有人倒下。
內閣首輔李國普是少有被邀請登上北島的大臣,一同進入的還有司禮監掌印太監劉若愚,以及成國公、刑部尚書公孫純臣。
他們見到皇帝的時候,驚奇的發現還有彆的大臣在,一個是山東巡撫李精白,另一個是兩淮巡鹽使杜
濱。
李精白來京城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吏部尚書王永光致仕,準備回家養老,李精白作為接替者的最大熱門,據說是進京接受麵試,由皇帝做最後的考察,判斷六部之中最重要一個尚書崗位的任命。
杜濱是皇帝的學生,也可以稱之為追隨者,受《大周日報》上皇帝很多觀點的影響,成功應用於大周朝的鹽政改革中。
皇帝見三位大臣進來,說道“今日君臣六人會談,至少將決定未來三到五年大周朝的發展脈絡,有請
眾人連忙謙虛,他們怎麼敢當啊?
論重要性,徐光啟帶領的科學團隊才是大周發展的指向標,袁可立跟隨皇帝在遼東立下赫赫戰功,還有孫承宗在軍事改革方麵的巨大成就,都是現場幾人不敢比的。
論親疏關係,人家黃宗羲是皇帝的小哥們,在江南雖然官位不高,卻發揮重要的作用。金聖歎主編並不斷擴散《大周日報》的影響力,以至於連科爾沁的大汗都每期必讀,並深受大周朝先進思想的“毒害”。陳子龍一個大詩人,替皇帝主掌順義皇莊的修建,生生造出一個欲與北京城爭奪國都地位的新型城市。
李國普等三人不能忘了自己的使命,他們無論重要性還是親疏關係都不是最佳,但他們是大周朝官僚體製中的重要一環。
內閣首輔相當於其它朝代裡的宰相,司禮監掌印太監相當於內相,刑部尚書那就是西方很多國家三權分立後的大法官。
公孫劍喊他們商議國家大事,還是關係未來三到五年的,其實完全在情理之中。
李國普是個直腸子,他不想被皇帝帶偏了,首先言道“陛下,老臣今日代表百官前來,勸陛下早日返回紫禁城。”
公孫劍小聲說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此乃成祖皇帝所言,李閣老以如何?”
成祖皇帝公孫棣說的,李國普再直率也不能反對啊!
“此乃大周祖訓,自不會有分毫差錯。”
“那李閣老覺得,朕做得如何?”
明成祖公孫棣在靖難之役取勝之後,幾次深入大漠討伐蒙古,並將國都定在北京城,親自為國家和百姓守衛邊疆。
以後的曆代皇帝都以北京城為國都,甚至有好多位幾十年沒有出過紫禁城,北京城的國都地位從未受過挑戰。
公孫劍是與眾不同的那一位,他不僅走出了紫禁城,還跑去了草原,到了遼東,拜訪過遙遠的科爾沁。
最厲害的,他居然掃滅了女真,完成了前無古人的偉業。
當然了,這是他自己認為的。和打敗女真相比,朝中官員更感興趣的,其實是收複了察哈爾、科爾沁以及青海等地。
和公孫劍這個穿越者相比,絕大多數人站在今天的角度,都覺得女真隻是小打小鬨,無非是在過去十來年囂古了一點,隻要大周朝打起精神,三到五年的總能將其滅掉。
大家不知道明朝財政瀕臨絕境,不知道陝西原本的民變有多麼可怕,不知道天下百姓已經不堪其擾。
公孫劍率領這個國家,規避了很多風險,並在上任一年多後解決了女真問題。這原本是一個極高難度的事情,隻是大臣們覺得很一般。
在他們根深蒂固的思想裡,收服蒙古諸部落似乎是更大的成就,因為那是大周朝前前後後十幾位君王都沒有做到的。
楊嗣昌聯合科爾沁正在征討外嘻爾喀,如果這項工作如期完成,大周朝將徹底的收服蒙古的人口和土地,這是個震撼史冊的壯舉。
公孫劍並不和大家計較什麼,至少在自己心中,打敗女真意味著帝國覆滅的危險警告已經解除,從此以後他不用整夜惦記女真鐵騎的威脅,可以放開手腳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李國普聽皇帝問話,言道“陛下所為前無古人,放眼曆史堪比秦皇漢武,絕非唐宗宋祖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