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之萬鈞之勢!
看著褚亮欲言又止的樣子,薑萬鈞笑了笑並沒有戳穿。
隨著薑萬鈞在長安稱帝,跟隨他打天下的群臣難免會出現一種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多少會有些懈怠。而新降的大臣則像打了雞血一樣,急需尋找存在感,這就形成了一種反差。
而在內閣中,因為性格差異,也存在著步調不一致的情況。
這就使得整個官員體係,現在正處在磨合階段。
而作為一個團隊,找到一個一致的目標,然後共同朝著這個目標使勁是最容易達成共識,形成凝聚力的。
很顯然,內閣找到的目標是薑萬鈞,所以一上來就打算拿薑萬鈞來磨刀。
這是文人的通病。
薑萬鈞也是哭笑不得,彆看李剛和褚亮等人年紀都一大把了,可是薑萬鈞是君,而他們是臣,所以薑萬鈞反而要讓著他們一點,否則就是“以大欺小”。
這上哪說理去,也就是薑萬鈞心智還算成熟,否則還真戴不動這沉甸甸的“皇冠”。
眼下天下大勢其實已經趨近於明朗,有資格問鼎天下的就那麼幾方勢力,薑萬鈞,李淵,竇建德,王世充,蕭銑。
剩下的像梁師都之流,基本上已經沒戲了,還有的勢力至今依然停留在最初級階段,首領就和一個山大王差不多,彆說問鼎天下,就是給他們一個郡,他們都治理不好。
隨著羅藝和郭子和降唐,再加上李密也投奔了李淵,這讓丟掉關中的李淵不僅沒有露出頹勢,反而愈加耀眼。
失去了關中,經曆一番挫折,這也讓李淵少了之前的患得患失。
歌也不唱了,曲也不聽了,舞也看了,李淵仿佛又回到了造反之前。
勤於政務的李淵做出最大的改變便是開始增加李世民手上的權柄。
這也是現實所迫,晉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對於李唐來說,這相當於是再造之恩。如此大的功勞,不賞是不行的。更何況,李世民在領兵打仗這方麵,的確有一定的天賦。
在私底下李淵甚至向李世民許諾,如果將來他能夠打下洛陽,太子之位也是可以考慮的。
就在李淵磨刀霍霍向洛陽的時候,洛陽王世充也開始了自己的表演。他說自己要像做一州刺史那樣,無論事情大小,事必躬親。
為了表現自己親民的一麵,王世充經常“微服私訪”,問政於民,誠心誠意的向村口曬太陽的老大爺請教如何治理國家。
老大爺感動的涕淚橫流,隨口說了幾句實話,結果僅剩的兩顆牙也棄他而去了……
與此同時,王世充開始頻繁與竇建德接觸,打算結成攻守同盟,共同應對李唐的威脅。
薑萬鈞一邊翻看著情報,一邊在思考接下來該怎麼走。
有人提議大寧與李唐合作,或者趁著王世充與李唐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出兵攻打王世充。
還有人提議南下,先收複巴蜀,接著是南梁蕭銑,回過頭再收拾北方的亂局。
唉!
薑萬鈞其實最想做的是一口氣把李唐給滅掉,然後就安逸了。
可惜,辦不到啊!
以大寧和李唐這麼大的體量,很難一戰定乾坤,隻能慢慢積累優勢,比的是誰不犯錯或者犯的錯誤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