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之萬鈞之勢!
曾經薑萬鈞覺得西寧的王宮太小,連飯後遛彎的地方都沒有,現在他反而覺得皇宮有點太大了,要不是宮寧在前邊引路,薑萬鈞都怕自己走丟。
以前赤牛守著王宮的後門,站在牆頭能夠看到政和殿,一嗓子喊出去,恨不能整個王宮都能聽得真真的。
尤其夜深人靜的時候,有點風吹草動……
而如今守在玄武門的守衛,就是喊破喉嚨,咳咳,為什麼感覺這話有點彆扭呢!
李淵是真狠,走的時候連宮女太監都沒放過,全帶走了。不願意離開的全被果斷處死,隻有部分偷偷藏起來的才躲過一劫。
宮女在路上就被李淵賞賜給了底下的將士,據說一些不受寵的妃嬪也被送給了有功之臣,劉弘基和長孫順德就一人扛回去一個。
文官覺得皇上這是洗心革麵,不再貪圖享樂了,自然是大加稱讚。
而武將覺得皇上這是在與自己推心置腹,都被感動得哭成鬼了。
薑萬鈞也要感謝李淵,如果李淵沒有帶走那些宮女太監,那些宮女太監也很難老老實實等著薑萬鈞過來接收,最大的可能是挑些值錢的東西,然後作鳥獸散。弄不好,皇宮都可能被一把火點著。真那樣的話,薑萬鈞接手的可能就是一個破破爛爛的長安了。
四處轉了一圈,薑萬鈞並沒有感覺到腦袋清醒多少,這假山假水實在沒什麼新鮮的,他又不可能學楊廣,滿世界找新鮮玩意供自己“陶冶情操”。
得知雪妃正在馬場教丫丫騎馬,薑萬鈞本想過去瞧瞧,然而卻被人打斷了“雅興”。
內侍來報,蕭瑀求見。
好嘛,走了一個褚亮,來了一個蕭瑀,薑萬鈞感覺自己是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
事實上,其他人薑萬鈞都不擔心,因為他知道對方心裡頭想要什麼,可內閣之首魏征卻不好對付,這會兒指不定憋什麼大招呢!
“去立政殿。”以前在西寧的時候,薑萬鈞經常在長孫的朝乾殿召見群臣,到了長安,長孫住的立政殿就成了薑萬鈞最常待的地方,兩儀殿的作用和在西寧時的政和殿差不多。
“宮寧,你猜這蕭瑀找朕是為了何事?”薑萬鈞說著看了一眼東邊的山脊。那裡有一片建築群,隔得老遠,薑萬鈞仿佛能聽到梵音繞耳。
“奴婢不敢猜。”宮寧就算剛才不知道,但薑萬鈞往東看了一眼,他也能猜到與佛門有關。若是旁人也就算了,蕭瑀可是內閣宰相,宮寧豈敢胡亂猜測。
“聰明的回答。那你說說,陰世師將女兒安排在楊妃身邊是何用意?”薑萬鈞稱帝後,楊氏被薑萬鈞冊封了妃子。
“貴淑德賢”這四妃封號,薑萬鈞都還沒給出去,目的就是要保證長孫這個皇後在後宮之中絕對的權威性,等以後有了子嗣再分封也不遲。
提到這個陰氏,薑萬鈞一時間也有點摸不準。
曆史上的陰世師挖了李家的祖墳,殺了李淵的庶子,自己也死翹翹了。反而是一兒一女因為歲數小逃過一劫,後來陰氏還成了李世民的陰妃。
薑萬鈞能記得這些,是因為,陰妃為李世民生的兒子李佑,是唯一一個被李世民賜死的兒子。這在曆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即便是兒子造反,往往都是被貶為庶人,再嚴重一點就是“被自殺”,或者死在流放的路上,直接賜死很少見。
如今這陰氏以一個丫鬟的身份待在楊氏的身邊,讓薑萬鈞有點看不懂陰世師的用意。
之前還在西寧的時候,薑萬鈞並沒有太放在心上,陰氏一直都很老實。可是到了長安之後,有人在接觸陰氏,這就讓薑萬鈞不能不留神了。
是陰世師自己的意思,還是李淵留下的一部暗棋呢?又或者是相互利用,玩了一出無間道?
“陛下,奴婢以為,不管陰世師和裴寂是怎麼打算的,那也要陰氏願意配合才行。”
“不錯。傳朕口諭,送楊妃入寺帶發修行三年,代前隋皇室贖罪。
再傳朕旨意,楊妃入寺修行期間,本該一切從簡,但楊妃虔心禮佛,誠意感動上天,朕甚是憐惜,所以,一切照舊不得怠慢……”
一道口諭加上一道旨意,漫天神佛估計都要氣炸了。
當初薑萬鈞送給道門一座宮殿,今天薑萬鈞硬生生搶了佛門一座宮殿群。
名義上是送去修行的,可“一切照舊”便意味著,楊妃身邊的下人、侍衛都要跟著一起去,說白了就是拿寺廟當成了度假的地方。
“奴婢領命。”宮寧在心裡已經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一招狠啊!蕭瑀大人過來,八成就是為了東邊上頂上的那些和尚們來求情的。
而薑萬鈞提前下旨,直接堵死了蕭瑀最可能想到的方法。
蕭瑀能想到什麼方法?
在薑萬鈞看來無非是將前隋的皇後蕭氏送進寺裡修行,如此一來薑萬鈞總不好再去強取豪奪。
知道的,明白薑萬鈞是為了那座廟。不知道的還以為薑萬鈞為的是廟裡的人。
傳出去豈不是讓天下人笑話死?
現在薑萬鈞先讓楊妃把“坑”占上,蕭皇後再想去也沒關係,但先來後到,楊妃提前入住進去,那裡就成了薑萬鈞的地盤,薑萬鈞偶爾也去“禮禮佛”,“上柱香”,研究一下“香爐”,總沒有問題吧?
楊氏接到消息的時候哭笑不得,之前她就勸說過舅舅蕭瑀,彆再跟著摻和佛門的事,現在知道厲害了吧?
楊氏雖然並非蕭皇後親生的,可眼下楊廣直係血脈已經沒剩下幾個了,蕭皇後格外珍惜,楊氏也不傻,沒有道理將蕭家這樣的親戚往外推。
但她不可能為了這次的事違逆薑萬鈞的意思,前邊那一道口諭聽上去非常不合理,換個人聽了,非以為薑萬鈞這是準備將其打入冷宮了。
可是有了第二道旨意就不一樣了,這顯然是朝著貴妃的方向走的。
當皇帝的,口頭表揚那都做不得數,可是一旦公開誇獎,意義就不一樣了。
楊氏好歹也當了些年大隋的公主,哪怕不受重視,對這一套規矩和禮儀還是很清楚的。